云南省迪庆州6.6万人脱贫 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2%

20.10.2014  17:36

  “云南藏区的扶贫开发不仅事关40万各族群众的福祉,更关系到云南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和民生工作,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2013年省委副书记仇和在迪庆检查工作时这样评价迪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

  据州扶贫办材料显示, 在“十二五”前三年,全州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4.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347元增加到2013年的5571元,年均增长22%。按照中央确定的2300元的扶贫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末的19.91万人减少到2013年末的13.31万人,6.6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脱贫率达22%,贫困发生率从63.7%下降到42.28%,降低了21.42个百分点, 全州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素质不断提高。

   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  

  “十二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海市和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及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和真情帮扶下,全州扶贫工作按照“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目标,在坚持走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路子的同时,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通过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实施整乡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安居工程、易地扶贫、生态移民、社会扶贫、信贷扶贫等各项扶贫措施,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

  “十二五”以来,全州先后实施了54个以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整村推进项目,累计投入10486万元扶贫资金,用于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社会帮扶方面,通过积极争取,原来上海“二区对三县”成为“三区对三县”的帮扶格局,在原省级机关挂钩扶贫迪庆各县各乡镇的基础上,又争取到了省内发达三市(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分别对口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县,并争取了南方电网、红塔烟草集团、省城投公司、云南红云红河烟草集团、省地税局等一批有实力的机关和企业对口帮扶各县,为迪庆州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增添了力量。 

   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

  贫困地区要实现脱贫致富,归根结底要依靠产业发展。“十二五”以来,全州42个村委会实施了以产业发展为主的片区开发,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坚持“景观独特抓旅游、有山有水抓种植、水草丰富抓养殖、资源丰富抓开发、富余劳力抓转移”。在高海拔地区积极发展畜牧产业和玛咖产业,山区半山区培育药材和经济林果产业,江边河谷地区发展葡萄、油橄榄、生猪、烟叶和蔬菜,挖掘一切优势资源,布局各种特色产业。

  通过大力发展种植产业,重点培育了葡萄、青稞、中药材、核桃、烟叶、玛咖及生猪、尼西鸡等特色农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州建成特色生物产业基地125万亩,新发展现代禽畜养殖场50个,为农民增收开拓了新渠道。

  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全州先后建设了开发区绿色健康产业园、香格里拉松茸出口加工园、箐口绿色产业创业园、维西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德钦生态葡萄酒庄,吸引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提升迪庆高原特色农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政府还扶持了香格里拉酒业公司、藏龙公司、维西碧罗雪山公司、康邦美味公司、德钦太阳魂冰酒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2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年加工产值达14.9亿元,销售收入达13亿元,实现净利润1.6亿元;以“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农户”方式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385家,从业人数2.8万人,通过利益联结、风险共担的良好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生态移民谱写扶贫工作新篇章

  长期以来,迪庆州部分地区群众居住分散、小户成村、土地贫瘠、环境恶劣、海拔较高,远离乡镇集镇和公路沿线,生活在这样特殊环境下的农牧民,即使政府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也收效甚微,造成了年年投入、年年贫困、长期扶贫、重复扶贫的不良循环。如羊拉乡仲米、那仁等村民小组距离乡政府近100公里,仅修建农村通组公路就需要投入800多万元,每年养护成本在30万元左右,公路等级低、弯道狭窄,群众安全出行的保障难度大,遇到各种自然灾害,容易造成严重损毁,需要重新投入建设。以德钦县为例,10多户规模的自然村,单就修路、饮水就需要投入近千万元,而这样的村组在德钦比比皆是,也是迪庆州扶贫工作的难点。

  州委、州政府领导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对居住自然条件差、环境恶劣,对生态破坏较大、没有发展潜力、资源枯竭、无法就地脱贫的贫困村最终实行生态移民,迁移到城镇附近、交通便利、有发展潜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实行易地扶贫开发模式。2011年至2013年,共实施生态移民42个自然村1088户共5041人。以达日、拉马足达、别咱开等农村生态移民搬迁点和斯永贡小城镇移民搬迁点为示范的生态移民工程,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迪庆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子,也走在了全省扶贫工作前列。

  在达日新村的习龙通移民安置点,移民户离开世代生活的高寒山区和地质灾区,迁到了靠近乡镇、靠近市场、靠近公路、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新搬迁户人均 0.4亩基本农田,户均拥有170多平方米的砖混房屋。集中体现在“五便利、一保障”上,即出门行路便利,子女上学便利,有病求医便利,获得信息便利,寻找就业门路便利,碰到灾害,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

  走进64岁的藏族老人斯那农布家,老人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让自己几十年来想从山上搬到江边的梦想得以实现。你看家里的太阳能热水器、火炉、电视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家里170平米的两层楼房,住着全家七口人。我们也正从传统的放牛放羊为生,转变为种植葡萄和油橄榄。今后的生活,想着都很美。

   扶贫开发的新经验

  州扶贫办主任和永忠告诉记者,通过多年工作实践,迪庆州扶贫工作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经验,那就是始终把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保证;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抓手,以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断提高群众的基本素质,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始终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动力,紧紧依靠和发动群众,不断汲取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智慧,为迪庆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不竭动力;始终把加强资金整合力度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措施,整合一切优势资源和涉农资金,形成合力、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

   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

  今后迪庆州将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继续抢抓政策机遇,以连片特困区域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以实施精准扶贫为抓手,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的,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重点贫困村、集中连片贫困区域为重点,聚焦高寒山区、二半山区,瞄准贫困地区,精准贫困人口。

  和永忠说,今后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每年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把稳定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提升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通过建立好大扶贫机制,在全州各级各部门树立大扶贫的理念,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机制,通过开展新一轮全面会战的大扶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迪庆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原标题:扶贫攻坚战尤酣——全州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