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总裁太任性:从千万富豪变“亿万负翁” 只为做现代“愚公”

26.05.2016  14:24

△通天峡一角。(张国华 摄)

据史料记载,土司制度在中南部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于宋代。藏区土司总计有849家,其中藏族土司795家,其他各民族54家。斯那多吉土司是其中之一。

△巴拉村美景。(张国华 摄)

民间相传,斯那多吉土司,骁勇善战,称霸一方,他经过大半辈子的征战后,在42岁那一年他派了20个部下寻找和平宁静共存的地方,最后用三年时间寻找到了巴拉格宗雪山脚下的巴拉村,取村名为“巴拉”,藏语意为来自巴塘的藏族村落。那时候,巴拉村与世隔绝,没有电,路不通,与外界连接只靠一条险峻山路,最窄的地方还不足1米,骡马是这里唯一交通工具。这样的日子一直在延续......

△斯那定珠近照。(张国华 摄)

时光荏苒,斯那多吉土司的后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斯那定珠一直在思考着改变家乡面貌,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最大心病。

△香巴拉佛塔风景石。(张国华 摄)

斯那定珠1964年5月出生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幸福村巴拉村。13岁时,小学未毕业的斯那定珠,带着一袋从家乡大山里挖掘出的25公斤天然水晶石,怀揣35元钱,沿着1979年修通、长达30公里异常艰险的人马驿道走出大山峡谷、走出香格里拉。

走遍全国,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吃尽人间苦,洒尽辛酸泪,在失败与成功的经商路上愈战愈勇,最终积累了几千万资产,成为云南藏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旅游车在峡谷盘山路上行驶。

1999年,斯那定珠就有了把巴拉格宗大峡谷开发成旅游景区的想法,并注册了旅游开发公司。但通路、通电成了他实现梦想的最大障碍,开发景区先得修路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也举棋不定。

△峡谷里的游客。(张国华 摄)

2001年,摄影师们艰险踏足到在峡谷里宁静了360多年的巴拉村,发现了巴拉格宗大峡谷的魅力,2002年初的《中国摄影》、《旅行家》杂志登载了有关报道,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

△通天峡一角。(张国华 摄)

2004年9月,斯那定珠为实现儿时的梦想,放弃了城里的安逸享受,毅然从山外回到了不通路、不通电的贫困家乡,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绝壁悬崖下为家乡修了一条宽为6.5米、长达58公里的旅游公路(其中柏油公路38公里)。

△岗曲河两岸一边是新修通的公路,一边是古老的人马驿道。(张国华 摄)

2008年1月,巴拉村通路、通电和通电话, 把与世隔绝的巴拉格宗大峡谷与世界连接起来了,国内的游人纷纷沓至而来,宁静的巴拉格宗大峡谷也热闹起来了。并且相继建起了巴拉格宗大峡谷景区,试营性地对外开放,从此巴拉村的致富有了新的希望。

△巴拉格宗藏式生态大酒店一览。(张国华 摄)

“峡中有峡,峡上有峡,纵横交错,峡峡相连”是巴拉格宗大峡谷的最大特色。景区内有香格里拉最高峰巴拉格宗雪山、峡谷群落、凤凰菩提树和天然佛塔等独特自然景观以及浓郁藏族文化人文景观。2008年建成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之后,被评为国际王牌旅游景区。

△巴拉格宗藏式生态大酒店主楼。(张国华 摄)

2011年,斯那定珠个人累计投资3亿元,并与云南文投集团合作,围绕保护与开发,推动景区转型升级。

△景区工作人员清扫公路。(张国华 摄)DSC_9389_.jpg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8月,香格里拉县发生5.1级地震,香格里拉大峡谷景区的电力、水源、道路等被全部摧毁,直接损失达2.6亿元。地震后,景区斥资1.2亿元恢复重建,其中仅整修道路就花费8900万元。2015年1月恢复建设基本完成,重新对外开放。

△峡谷里的游客。(张国华 摄)

音乐是斯那定珠的最爱,每当他感到痛苦时,就会唱起关于雪山、峡谷、草原以及他家乡的歌曲,目前为止他已经出版了《云中巴拉》、《归来巴拉格宗》和《相约巴拉格宗》等3张专辑,即将要出《巴拉格宗归来》专辑,他用音乐诠释藏族文化内涵和巴拉格宗的真实魅力,用音乐表达对藏族文化的挚爱,用音乐传递巴拉格宗给世人,让巴拉格宗走向世界。

△游客在岗曲河上漂流。(张国华 摄)

巴拉村随着通公路、建立景区,发生了蜕变,从贫困走向富裕,2015年村里户均收入达10万元左右,景区变成了他们的金山银山,原来因贫困搬迁到山外的农户,现在都又想准备搬回村里居住,从事旅游业,把家乡建设搞得更热闹、更火红。

虽然,今天斯那顿珠为了家乡的发展,千万富豪变成了“亿万负翁”。但他的艰辛付出,报国土恩,报家乡恩,报父母恩,并最终入选“中国好人榜”和“云南省道德模范”的荣誉。

斯那定珠回到家乡修路时,正好是42岁;他的先辈斯那多吉土司派20个手下寻找和平宁静之地,也是在42岁的时候。是偶然巧合还是天意?一个是处在战争年代,寻找居住地,希望过宁静的生活;另一个是生长在和平年代,与时俱进,希望打开山门,发展旅游业,让峡谷里的村民早日富起来。但是他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巴拉村民的幸福生活。(图、文/张国华)

(责编: 刘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