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 “长征路上”的六位致富能人

03.10.2016  21:11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80年后,2016年8月到9月,在中央网信办的组织下,近百家媒体的371人次记者重走长征路,亲身体验了长征的英雄历程,经受了长征精神的洗礼。

  在1个多月的采访历程中,如今已改天换地的长征沿途村镇,涌现出了不少“能人”。他们以长征精神为旗帜,在实践中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脱贫致富,充分展现了伟大长征的永恒魅力,展现了长征精神跨越时代的价值。

   江西--红军后代华水林带领乡亲致富

  江西瑞金叶坪乡华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在苏区时期仅43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参加革命,留下了“华屋17棵松”感人故事。其中,村民华水林的爷爷华钦材为了革命牺牲生命,而他自己现在是致富带头人。 2015年,得知国家对中央苏区的扶持政策后,49岁的华水林回乡了。他在8亩地搭建20多个大棚种植蔬菜水果,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脱贫的华水林不忘本,他积极带动乡亲共同致富:“国家帮助我很多,让我脱贫。我有义务帮助其他人。”

   湖南:“幸福人家”杨昌文深山中的农家乐

  在湖南花坦县十八洞村梨子寨,有一家叫“幸福人家”的农家乐。主人杨昌文告诉记者,在经营这家农家乐之前,他在浙江打工,回村发展也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当时的压力还挺大,一来在村里没有其他技术,也没有多少资金。后来,通过政策扶持向银行贷款了5万元,终于开始经营起自己的天地,还有三年免息。”

  如今,杨昌文的农家乐有声有色,游客多时还会请村里的乡亲帮忙,或者推荐游客到其他乡亲那里住宿。

   贵州:藤艺继承人马毅成“返乡农民工”致富代表

  遵义毅丰藤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马毅从小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藤编技艺,由于传统藤编品种单一,工艺粗糙,产品市场不大,阻碍了藤编工艺的传承。为了不让家乡的藤编工艺失传才选择出乡打工。

  “2001年,我带着几个村里的编织能手南下打工。一次偶然机会,我发现家乡旅游发展的势头很好,藤编行业充满商机,于是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现在,马毅的公司里有68人在做手工劳动。他告诉记者,他还要办学习班,把自己的手艺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农民工就业,包括残疾人。

   四川:“藏族女能人”陈望慧让玫瑰香飘小金

  在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的小金县,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女能人陈望慧。她带领村里人在夹金山脚下种植了一大片玫瑰花园,还成立了清多香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卖玫瑰,更开发起了玫瑰深加工产业链。

  现在是金县达维镇冒水村村主任陈望慧曾经独自一人先后到甘肃、陕西、河南、湖北等九个省区考察,并且多次请教专家,逐步掌握了玫瑰种植的技术。

  通过种植玫瑰,陈望慧预计,在2018年进行丰产期后,每年可为合作社农户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这将让更多的贫困户增收脱贫。

   甘肃:养牛专业户马文义啃书本学技术

  今年37岁的甘肃颉岭村民马文义曾经家里穷得很。他思考,我是一个农民,如何才能借助党的好政策脱贫致富呢?

  马文义通过收集市场信息,观察行业动态后,决定发展肉牛养殖业。

  为了养好牛,他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为牛添饲料,清扫牛舍,深夜还要再起来到牛棚转一圈,观察牛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等。

  他还买了很多肉牛养殖方面的书籍,起五更、爬半夜,利用一切空闲时间一本本的啃。通过边学习、边实践,最终全面掌握了全套养牛技术。

  两年来,通过马文义的辛勤耕耘和劳作,他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壮大养殖产业,参加了村上的养殖合作社,目前马文义已有存栏肉牛15头,年出栏量达到8头以上,仅肉牛养殖一项年收入超过4万元。

   陕西:“苹果主任”屈军涛新一代“洛川果人”

  陕西省洛川位于延安市南部,地处渭北黄土高塬沟壑区,南接桥山黄陵,北与富县接壤,东南部与宜川、黄龙、白水相连,北洛河纵贯全境,海拔700-1100米,是我国符合优质苹果生产7项气候指标的最佳优生区之一,是发展优质苹果的天择之地,也是闻名全国的“苹果之乡”。

  以洛川苹果生产技术开发办公室的屈军涛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洛川人为把洛川苹果种好、卖好、开发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如今,洛川县洛阳苹果标准园亩均产量3000公斤以上,优果率90%,亩收入1.3-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其中95%来自苹果。(中国西藏网 综合/赵钊)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