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藏人的“幸福密码”

09.09.2015  11:16

    新华社拉萨9月8日电题:解读西藏人的“幸福密码

    新华社记者王军、黎华玲

    巍峨矗立的布达拉宫,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之际,记者梳理了十方面的内容,涉及政治、民生、经济、生态、文化等,从中探寻西藏人的幸福源泉,解密西藏人的幸福密码。

     密码一:身份巨变带来幸福

    20世纪前半叶,西藏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占人口不足5%的僧俗农奴主控制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及奴隶的人身自由和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广大农奴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广大翻身农奴从此成为西藏的主人。目前,西藏74个县(市、区)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比例达到82%。

     密码二:民生改善带来幸福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西藏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老有所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病有所医:“新农合”参保率接近100%,实现“小病不出乡”;居有所住,230余万名农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屋;学有所教,率先在全国实现15年免费教育……沧海变桑田的雪域高原,各族群众已经越来越有“获得感”。

     密码三:经济发展带来幸福

    1965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有3.27亿元;2014年达到920.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8.5倍。

    经济跨越式发展使得西藏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实现历史性增长。201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9元,分别是1978年的39倍和42倍。

     密码四:交通发展带来幸福

    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经过50年的建设,西藏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万公里.此外,青藏铁路、拉日铁路以及58条国际国内航线的开通,使西藏与内地和世界的联系更紧密。群众出行更方便,生活更舒适。

     密码五:生态宜居带来幸福

    为保护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西藏建立了各级自然保护区47个,占总面积的34.5%。如今的西藏,山川秀美,河流清澈,植物繁茂,生物多样,依然是世界自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得益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今在林芝保存着鲁朗等堪比瑞士风光的乡野景致,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好去处。西藏旅游接待由1981年的8624人次增加至2014年的1553万人次,增长近1800倍。旅游业成为传播西藏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