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银色神鹰”展翅--记西藏民航空港公司总经理陈清志

14.09.2015  10:17

    新华网西藏频道9月13日电 题: 遥望“银色神鹰”展翅——记西藏民航空港公司总经理陈清志

    新华社记者许万虎、张京品

    都说,西藏的路是“天路”。当“银色神鹰”展翅翱翔,自由驰骋空气稀薄地带,期盼“天路”沟通世界的高原儿女,眼里总会划过一抹遥远的遐想。

    1965年,北京-成都-拉萨航线通航。50年来,西藏民航事业逐渐成为助力西藏发展的“空中引擎”。辉煌背后,无数空港人默默付出,为高原民航事业发展筑起“安全盾”。

    陈清志便是典型的高原空港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在两个海拔4000米以上机场担任过站长的人,多年来,他克服高寒缺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西藏民航安全运营挥洒着青春。

    2005年12月,民航西藏区局决定选派他前往昌都邦达机场,任民航昌都站站长。邦达机场地处邦达草原,海拔4334米,当时是全世界运营的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

    “刚到任时,邦达机场基础设施差,员工全部露天工作,在停机坪站久了,回到房间要半小时才能暖和过来。”他说,由于高寒缺氧,员工休息不好,有些人每天只睡4小时。

    面对极端气候,确保安全生产和机场服务的压力大。陈清志告诉记者,平时工作中,机场除冰、扫雪任务重,由于机场地处邦达草原,不能过度使用除冰液,他只能一面安排人用铁锹清除积冰,一面用脸盆装少量除冰液倾洒。

    高寒缺氧的气候环境,让许多员工身体吃不消。许多人的嘴角都开着口,脸上还脱皮,失眠成了如影随形的“梦魇”。他说,当时有些员工睡眠严重不足,为避免疲劳造成工作差错,他要求员工相互提醒、定时检查,“无论条件多艰苦,安全生产这根弦必须时刻紧绷”。

    2010年4月,具有高海拔机场工作经验的陈清志受命赴阿里地区任民航阿里站站长,他带着百余员工,筚路蓝缕,筹备民航阿里站建设任务。

    在阿里昆莎机场,为确保飞行安全,机场人员不得不定时驱鸟,有时候驱鸟炮打不响,只好绕着跑道用喇叭和警报驱鸟。就这样,每当飞机起飞和降落前,陈清志带领员工忙着驱鸟的“盛大场面”成为昆莎机场里的一道“风景”。

    昆莎机场海拔高、天气寒冷,供暖至关重要。因为供暖一旦停止,许多设备将被冻坏,从而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在陈清志的张罗下,几年间,机场供暖设备升级,机房暖气片数量大幅增加,供暖管道也正式启用。

    但是恶劣天气导致新建管道没多久便被冻脆,温度一高,面临爆管的危险。为此,陈清志带头,与其他员工一起,将室内暖气温度调低。“大家心里明白,只要是确保机场安全运行的事,所有人都要咬牙坚持。”他说。

    置身艰苦的工作环境,员工们身体难熬,工作中也随之埋藏起隐患。为确保机场安全工作正常进行,陈清志当机立断,制定了特殊作息制度,晚上11点前所有工作停止,员工必须躺在床上处于休息备勤状态……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今年4月,陈清志被选派至西藏民航空港公司任总经理。他说,如今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依托民航西藏区局主业,开展辅助性的生产保障、服务和经营工作。“无论如何,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必须确保万无一失。”他说。

    数据显示,50年来,西藏民航已累计保障航班安全起降20.6万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2471.6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2.99万吨。目前58条航线通航上海、成都等38个城市。

    如今,高原民航事业大步向前越,这离不开无数迎难而上、身先士卒的民航人,也离不开像陈清志这样的“幕后英雄”。正如民航西藏区局党委书记白珍所说,“在西藏民航工作,没有点精神是不可能干出成绩的,这种民航精神铸就了‘空中禁区’的奇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