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藏壁画:见证汉藏文化交流的珍品

19.12.2016  08:32

     中国西藏网 讯 在西藏大大小小的寺院中,壁画是不可抹去的一道靓丽风景。其中很多壁画甚至可追溯至遥远的中世纪,留存至今成为研究西藏历史文化的一手资料。


△图为觉囊达丹丹曲林寺大经堂壁画局部。摄影:岳丽彬

  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黄寺论坛上,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熊文彬教授和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孜强·边巴旺堆老师参会并提交了论文《西藏哲蚌寺措钦大殿二楼十六罗汉壁画初探——兼论与清宫同一题材唐卡之间的关系》。

  论文指出,哲蚌寺是格鲁派在拉萨的三大重要寺院之一,自明代修建以来在西藏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上都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学术界虽然对其历史、宗教、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有所研究,但对其艺术鲜有涉及。

  该寺最早修建的措钦大殿不仅保存了一些哲蚌寺艺术修建伊始的独特风格,同时也保存了17世纪大规模扩建时的重要遗珍。更为重要的是,为世人勾勒出明代以来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各领域大规模、频繁交融下,藏传佛教艺术历史的发展潮流和倾向。位于措钦大殿二楼协热拉康的十六罗汉壁画,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边巴旺堆老师接受中国西藏网记者采访时说到,十六罗汉本身是在10世纪前后从汉地传到西藏,而后在西藏广为流传,造像越来越多。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孜强·边巴旺堆老师在第三届黄寺论坛上发言。摄影:许娜

  边巴旺堆老师指出,熊文彬老师和自己都曾多次到哲蚌寺措钦大殿调研。他指出勉唐派与钦孜派师承一门,到15世纪末,两个高徒各自创立了钦孜派和勉唐派两个派别。两个派别分工有所区别,钦孜派主画怒相神、坛城等,勉唐派主画善相等。

  在对措钦大殿和协热拉康的位置、名称、壁画分布、内容及其藏文题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五世达赖喇嘛传》、《黄琉璃》等17世纪的重要藏文文献,熊文彬老师和边巴旺堆老师对殿内所绘十六罗汉(实际上为十八罗汉)壁画的年代、作者及其所属流派进行了考证。通过图像、相关文献与山南贡嘎县现存贡嘎寺壁画进行比较后他们认为,协热拉康及其殿内壁画是1654年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措钦大殿扩建的结果,文献虽然记载壁画出自勉唐派和钦孜派艺术家的手笔,但应为钦孜派创作而成,或钦孜派画家至少在其中充当了主要角色。


△措钦大殿是哲蚌寺的主建筑,位于寺庙的中心。摄影:杨月云

  将协热拉康殿十六罗汉壁画与故宫博物院藏清宫佛日楼同一题材的唐卡组画进行比较。据故宫学者研究,佛日楼十八罗汉唐卡虽然由清宫画家创作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但二者在题材、风格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其中部分细节惊人相似,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相互吸收和交融。这一特点正是元以来西藏藏传佛教艺术与以宫廷为首的内地藏传佛教艺术之间长期互动、水乳交融的结晶。


△佛本生故事,钦孜切母绘于15世纪,贡嘎曲德寺壁画。摄影:王舒

  穿透岁月的阻隔,对话西藏壁画的前世今生,文脉未断,温暖如初。如今西藏的壁画作为中华民族绘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备受瞩目。“十三五“期间中央将实施一批西藏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其中包括了开展寺庙壁画维修、数字化等内容。

(责编: 周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