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基本实现草畜平衡 草原退化得到有效遏制

03.08.2015  14:15

    新华社拉萨7月31日电(记者刘洪明)近5年,西藏草原植被改善趋势面积大于退化面积,草原退化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

    来自西藏自治区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报告显示,全区去年草原鲜草产量达8876.7万吨,比2010年增长13.6%,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10.1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了40.3%。

    西藏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天然草原13.2亿亩,居全国首位,但可利用草场面积仅8亿亩。长期以来西藏草畜矛盾突出、草地退化严重、草地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突出。近年来,随着草原生态保护被纳入《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当地草原生态日趋改善,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逐年提升,牧民持续增收明显。数据显示,西藏去年底牲畜存栏总数为1861万头,比2010年减少19.8%。

    据西藏自治区农牧厅介绍,退牧还草工程和人工草地建设对植被覆盖度的提高起到了基础性作用。2011年至今,国家累计下达投资11.31亿元,建设休牧围栏3410万亩,实施草地补播929万亩。目前,全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172万亩,为缓解草畜矛盾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西藏近5年来加强草原“三害”治理、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和农牧民安居工程等也对草原生态保护起到推动作用。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激发了农牧民主动保护意识。2009至2010年,西藏率先在全国开展试点,目前禁牧面积已累计1.29亿亩。截至去年底,中央财政累计下达西藏补助奖励资金80.39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配套4亿元专门用于补助奖励,天然草原超载过牧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

    数据显示,西藏草原补助资金占牧业总收入的10.6%,大部分纯牧业县政策补助占牧户收入的60%以上,实现了草原增绿和牧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此外,西藏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广大牧民保护草原的积极性。截至目前,草场承包面积累计达10.2亿亩,占全区草场总面积80%。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理顺了人、草、畜的关系,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促进了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西藏探索建立“公司+合作社+牧户”的经营模式,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畜牧业品牌,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畜牧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西藏去年牧业产值达69.3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0%以上。

    据了解,近5年,是西藏草原生态保护投入最大、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畜牧业经济发展最好、农牧民增收最快的5年,初步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