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吉隆边境地区的军民鱼水情

06.08.2017  05:41

  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我回想起在西藏吉隆县工作的岁月里,亲身感受到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藏吉隆边境地区忠实履行职责,在雪域高原担负起“戍边卫国”、“长期建藏”的光荣使命,历尽千难万险,与边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西藏吉隆县,位于我国西藏日喀则的西南部,与尼泊尔相邻,边境线长162公里,县政府驻宗嘎镇。吉隆藏布河贯穿全境,有约300平方公里的吉隆盆地。唐时著名外交使节王玄策,出使印度数次,将大唐帝国和天竺诸国的交通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向一个新高度。王玄策曾三次途经唐尼古道吉隆,在吉隆县境内留下的“大唐天竺使之铭”石刻,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笔者于1979年到西藏吉隆县工作时,即感到祖国边陲县城——吉隆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时间流逝的沧桑。

  到吉隆工作后,就经常听到进藏部队帮助修筑吉隆公路、森林防火、抗震救灾等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

  从海拔4200米的宗嘎县驻地沿着公路南行,途经英雄崖路段,那里地形险要,从高崇的崖石上凿开的险路,一边是滚滚的吉隆河水,路过时叫人心惊胆战。据当地老同志介绍,这条路都是进藏解放军修建的,都是解放军一锤一凿打通的,当年还牺牲了好几位年轻的战士。人们为了纪念这些献出生命的英雄,就把这里叫作英雄崖。笔者每次经过此处,抬头依稀看到崖石上残留的绳索和钢钎……一种崇尊的心情油然而生。来北京工作后,2012年7月在一次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座谈会上,笔者见到了解放军八一厂的著名导演翟俊杰老前辈,他告诉我,他也到过吉隆,他是随部队去的,带着军人的使命,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参加了吉隆的公路建设。多年过去了,翟俊杰老前辈回忆在吉隆的岁月时,仍激动不已,难以忘怀。

  △进行边界联检工作(有四位军人),热索桥留影

  在吉隆镇邦兴村以下的深沟峡谷,分布着广袤的原始森林,是西藏自治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峡谷两侧奇峰林立、气势磅礴。山顶终年被皑皑白雪覆盖,白雪之下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森林中的西藏长叶松、长叶云杉、喜马拉雅红豆杉等稀有树种为国内仅有。长尾叶猴、麝、黑熊、猕猴等珍稀动物为绿色世界增添了勃勃生机。最南部的热索,海拔仅1800米。发源于马拉山的吉隆河顺着蜿蜒的山谷向南飞泻,至热索后与东林河汇合后流入尼泊尔境内。

  吉隆的老百姓在林区生产生活,边民来往较多,人为活动频繁,森林的保护特别是护林防火面积大、任务重。多年来,我们的边防驻军是吉隆森林防火的主力军。记得一次晚上在吉隆区露天广场看电影,影片名是“从奴隶到将军”。观看电影的有边防部队、区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200多人。当电影放到很精彩的情节时,突然有人高声叫喊,“失火啦、失火啦!”笔者和同事看到吉隆的北边、郎久方向有林火映红了黑夜的天空。火光就是命令。随即停止放映电影,我们部队的干部战士、群众、机关干部全部出动,立即奔向火场。

  部队的干部战士冲在最前面,跑步好几公里赶到郎久,奋力灭火,迅速将林火控制,等我们赶到时,全体合力很快就将这次森林火险彻底消除,避免了一场大的森林火灾的发生。

  我们的边防部队,是吉隆森林的忠实卫士!像这样事例有很多很多。

   吉隆的抗震救灾

  据吉隆的朋友告诉我,2015年4月25日受尼泊尔8.1级地震波及,西藏日喀则吉隆等地震感强烈,房屋倒塌、道路损毁、通讯中断。

  西藏军区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派遣先遣指挥组加入西藏自治区指挥部,到吉隆受灾地区展开全力救援。我们英雄的部队与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吉隆的热索、卡邦、沙勒等地群众得到很好的安排,打通了道路,修复了住房,群众的生产生活恢复的很快。我们的人民军队,还奉命奔赴尼泊尔地震最严重的灾区救灾,广泛受到友好邻邦尼泊尔的高度好评,为我们英雄的部队点赞!

   马拉山上铲雪

  吉隆通往日喀则的主要通道马拉山,公路通过的地方海拔高达5200多米,一到冬天,大雪极易封山。县里的生活物资、生产资料往往因大雪封山影响生活生产。要打通运输通道,只有人力上山铲雪。那个年代在吉隆工作过的同志,都有这份经历。我们的军人更是在马拉山铲雪的先锋队,他们付出的最多,辛苦的最多。

  1989年春节前后,吉隆遭遇了大雪灾。马拉山上的大雪封住了外出的公路,吉隆全县干部群众、驻军上山铲雪,打通外界的运输线。曾经几次即将抢通的公路,一场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顷刻又将公路堆得严严实实,一些地方的积雪高达2到3米。那年春节前,笔者该回老家休假,去看望年迈多病的父亲,可是马拉山上的雪一场接一场,把我堵在了宗嘎。这期间,接到家里发来的“父病危速归”的电报,笔者望着白雪皑皑的马拉山无能为力……

  这个春节是笔者最难熬的。节后,又接家里电报,告知父病故,盼归。笔者心急如焚,插翅难飞,内心备受煎熬。

  春节后,为打通道路,多次上马拉山铲雪。吉隆县中队的干部战士,总是冲在头里向积雪宣战。在海拔5200多米高的山上铲雪,铲不了一会就感到胸闷;寒风卷起雪粒,吹到脸上就像刀割似的。一天下来,回到宿舍累得再不想动了。

  记不得上了多少次马拉山铲雪,终于在三月初春时节,笔者在部队、道班工人的帮助下走出了马拉山。当回到老家泾县时,父亲坟头上已长满了青草。老父亲在世时很支持我的工作,总是报喜不报忧,对我也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临终时想见一面。笔者心里很难过,父亲病危、病故都不在身边,觉得对不起老人……老母亲告诉我,你父亲病重时为了等你回来,多难吃的药都要吃呀,可临了都未看到你回来……我在父亲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帮助群众抢种抢收

  在吉隆林区,每到农忙时节,我们的边防部队都要帮助群众抢收庄稼,做到颗粒归仓。来林区伐木的部队,在农忙时节,他们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安排车辆帮助群众运送粮食,解决他们的运输困难。

  吉隆的烈士陵园

  在吉隆县驻地不远的平坦山地上,上百座坟塚静静地躺在这里。每年的清明时节,笔者都要到这里来祭奠这些烈士们。这里有因修路、雪崩牺牲的解放军干部战士、有与笔者同行出车祸牺牲(笔者车祸幸存)的河北雄县朋友张砚青(1984年大学毕业志愿进藏)、有抗震救灾牺牲的各族干部群众。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英烈们,长眠在马拉山下、吉隆河畔的土地上。他们的精神永存!

   八一节的情怀

  △八一节的群众活动

  每年的八一节,吉隆边区群众要举行纪念活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歌颂共产党、歌颂解放军,歌颂他们的新生活。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吉隆边防驻军为边防的安宁,融入群众,爱民、护民,为保国戍边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受当地群众爱戴。军人的八一节,也成了这里群众的节日了。一些干部群众主动到边防部队慰问,送上洁白的哈达和香醇的青稞酒、酥油茶,感谢我们的“金珠玛米”。这一天,县驻地宗嘎的人们走出户外,在宽阔的草坝上,军民联欢。人们情不自禁的载歌载舞,“金珠玛米呀咕嘟”的歌声,在吉隆的山谷中回荡。

  △吉隆县里表彰的先进工作者(有两位军人)

  如今的西藏吉隆,曾经的唐尼古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守护和各族人民的努力,这里已焕发出勃勃生机。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环境,吉隆现在已是西藏重要的国际口岸。听一些吉隆的老朋友介绍,现在到吉隆的公路等级都提高了,公路修到边境热索桥,直达友好邻邦尼泊尔;马拉山上的公路已改道,冬天基本不封山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了质的变化,都住上了新建的两层小楼房;孩子上学三包,群众看病免费,我们边区群众的生活过得很安心、很舒心。

  美丽的吉隆,明天更美好!(中国西藏网 文/李炎星)

(责编: 胡瑛 刘梦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