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 西藏46项重点文物维修保护项目启动

05.11.2016  04:01

十二五 ”以来, 西藏 文化建设迈入了全面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全区专业文艺团体和县民间艺术团新创作节目达到4000余个;落实投资9.04亿元,组织实施了54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9个县民间艺术团排练场,19个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建设项目;全区共有各类文化企业4126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近11亿元的“十二五”46项重点文物维修保护项目全面启动……

【文化服务】基本形成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十二五”以来,全区不断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共落实投资9.04亿元,组织实施了54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9个县民间艺术团排练场,19个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建设项目。到2015年年底,我区基本实现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和博物馆,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乡有综合文化站,53%的县民间艺术团有排练场所的目标,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比“十一五”时期增加593个,全区各地市和县通过各种途径建成了1600余个文化广场,基本形成区地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成了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分中心,4个地市支中心,74个县支中心,692个乡镇基层点和5300多个村基层点,启动实施了边疆数字文化长廊建设项目,完成了“格萨尔多媒体资源”等一批特色数字文化资源和近1000小时的优秀文化资源的藏语译制、传播工作。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启动了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共落实免费开放经费近3亿元,累计开展免费开放活动近4万场次,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得到了显著提升。加大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和引导,每年开展文艺活动8400余场。

【产业发展】实施多个项目 文化市场体系蓬勃发展

十二五”以来,全区大力推动文化市场主体建设,共有各类文化企业4126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其中文化经营场所871家,初步形成了多门类、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的文化市场体系。

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拉萨、林芝、昌都纳入文化部、财政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核心区,山南、那曲纳入辐射区,18个重点项目全面启动,预计总投资30亿元以上。全区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试验园区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4个。《文成公主》《寻找香巴拉》《幸福在路上》《江孜印迹》等一批重点演艺项目陆续投入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围绕唐卡产业发展,连续举办了五届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命名“西藏唐卡艺术大师”4名、99位西藏等级唐卡画师,销售额达1亿元。先后组织56家特色文化企业,参加了 北京 、深圳、西部“文博会”等国内重大展会。

【文物保护】截至目前 西藏有4277处文物点

十二五”以来,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规划内投资近11亿元的“十二五”46项重点文物维修保护项目全面启动,革命历史文物发掘工程全面推进,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全区文物安全得到进一步加强,文博单位接待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区有各类文物点4277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3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自治区级391处,市县级978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

出台了《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意见》《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藏戏、格萨尔、民间歌舞等传统艺术得到抢救性保护,唐卡、藏香、传统编织、金属锻造等特色技艺实现活态传承,拉萨河流域、日喀则吉隆等非遗项目富集地区逐步实现整体性保护。

推进古籍保护工作,完成了全区古籍普查工作,实施了重点古籍收藏单位收藏条件改善项目。

【文艺创作】“十二五”期间 全区新创作节目达4000余个

十二五”以来,全区大力加强文艺创作,完成了上海世博会“西藏文化周”、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自治区成立50周年、“藏博会”、上海国际艺术节“西藏文化周”等系列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以每年创作推出至少一台精品剧目为目标,催生出了《魅力西藏》《太阳的女儿》《金色家园》《朵雄的春天》《解放,解放》《共同家园》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

五年来,全区专业文艺团体和县民间艺术团新创作节目达4000余个。全区专业文艺团体和县民间艺术团累计下乡演出场次达到1.8万场,观众逾300万人次。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先后派出团(组)30余个,访问了 美国泰国 和港澳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80多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和展览200余场,向国内外集中展示了西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巨大成果,有效提升了西藏文化对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