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藏羌之间:三省重镇 以文化人

30.03.2017  00:42

  中国西藏网讯 从马尔康北上阿坝县,途中必经梭磨峡谷,这里的寨子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农耕文化的积淀使得峡谷与山林间的风物和建筑并不单调,诞生在这里的作家阿来在他年轻时的创作中忍不住感叹:“醇香牛奶与麦酒的故土,纯净白雪与宝石的故土。”一路向西北方向走去,过了刷经寺直奔阿坝,山势更雄奇,地面也更开阔,远处雪山连绵起伏,村寨在眼前不时闪过,如民歌里唱的:“雪山像堆满圣物的酥油祭品,萦绕的香烟升腾在晴朗的天空。”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全景 杨悦笙摄

  阿坝县西接青海果洛州九治县和班玛县,东临甘肃甘南州玛曲县,三省交界,历来是交通要道。清代该地区在承袭了历代形成的州、县及明代广泛推行的土司制度基础上,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阿坝的部分当时就归于松潘直隶厅管辖,流官在当地兴科举,密切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与信任,也奠定了当地世俗文教的基础。

  按照惯有思维,距省会城市越远的地方似乎城镇建设就越滞后。但这座近8万人口的高原县城让头次跋山涉水来到的人都刮目相看:完备的医疗、教育、商场等配套设施,宽敞的街道乃至丰富的夜生活,都让人不能以“边鄙之地”来理解当地。

  三省要道的特殊区位优势,使阿坝人素来有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后诞生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物质上的发展也让当地人开始重视文教。1988年4月,阿坝县龙藏乡卡西村商人泽郎先生投资修建了“阿坝县雪域商贾小学”,后该校与洽塘西街小学合并,更名为“阿坝县民族寄宿制小学”,千余名在校生全部是藏族,覆盖了全县21个乡镇。

  △ 阿坝县民族寄宿制小学的桑布扎塑像(桑布扎是历史上公认的藏文创制者)

  进入民小,无论是随处可见的藏文萨迦格言,还是汉文古典名言,处处让人感受到文教熏陶的诗书气氛。副校长马俊告诉我们,民小的双语教育是该校的特色,在全县基础教育学校里,民小的双语教育是开展得最好的。提到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马俊认为,双语教育既要传承好本民族语言,更要普及好国家通用语言,二者不可偏废。

  △ 学校里悬挂着《萨迦格言·观察智者品》的名句:“智者学时即受苦,只会享乐业难成,贪图微小安逸者,彼终不能得大乐。”杨悦笙 摄

  学校也努力给来自农牧民家庭的孩子多一些兴趣培养的机会,给他们未来更多的可能。2014年学校被列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乡村少年宫示范项目学校”,后拨款了20万元用于少年宫建设及设备采购。目前,已修缮了9间活动室,参与学生400余人,开设了9个活动项目,其中“民族弹唱”和“藏汉双语经典诵读”成为该校少年宫的特色。曼陀铃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弹拨乐器,在藏区流传甚广,被叫做藏吉他,“民族弹唱”班孩子们熟练的弹奏让人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歌手。

  △“藏汉双语经典诵读”班的学生正在背诵《弟子规》全文 杨悦笙 摄

  走过阶梯教室,“藏汉双语经典诵读”班的孩子正在背诵《弟子规》。他们的汉语发音字正腔圆,能流利背诵全文。教授这门课的卓玛老师说:“我在开这门兴趣课时对学生的要求就是不要求彻底理解,只要熟读会背。不苛求学生,而是鼓励为主,尽力让他们多说、多练,只有多给他们机会接触和学习汉文典籍,才能提高他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也使他们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中国西藏网 文/杨悦笙)

(责编: 苏文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