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再访“4·25”地震重灾区萨勒乡

13.02.2016  15:07

    新华社拉萨2月11日电题:喜庆·担当·信心——藏历新年再访“4·25”地震重灾区萨勒乡

    新华社记者张京品、薛文献

    西藏吉隆县萨勒乡,位于中尼边境。2015年4月,受尼泊尔大地震波及,全乡350户中349户房屋受损倒塌,死亡3人,重伤3人,是西藏受灾最重的乡镇之一。

    9日是农历正月初二,也是藏历新年第一天。记者来到萨勒乡,看到这里的藏族群众正在热热闹闹欢度新年,干部职工坚守岗位履职尽责。希望和祝福,在雪山下的这片热土升腾。

    喜庆——震后新年年味不减

    早晨8点半钟,天刚熹微,新华社“新春走基层”报道组驱车离开吉隆镇,前往萨勒乡。33公里的盘山路,多数路段只容一车通过。经过2个多小时的颠簸,翻过海拔约4000米的拉多拉雪山,记者来到萨勒村安置点。

    在一片开阔的台地上,救灾帐篷错落有序,每顶帐篷上都插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不少帐篷旁边还竖着祈福的经幡。帐篷中间,能看到身着新装的孩子,三五成群嬉戏玩耍。

    我们来到村民次旦的帐篷里,只见一床床棉被摆放整齐,桌子上放着青椒、黄瓜、萝卜、洋葱等蔬菜,帐篷中央的供桌上摆着“德嘎”、圣水、“羊头”等供品,电视里正播放着藏历新年晚会的节目。

    次旦说,全家人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7点钟吃“羌廓”(煮开的青稞酒内放入奶渣、人参果等),8点钟吃完早饭后,或玩骰子,或看电视,在欢笑声中开始了新年的第一天。

    藏族人有大年初一“抢头道水”的风俗。据说,大年初一抢到第一桶水被称为“金水”,第二桶为“银水”,哪家抢到就能全年走好运。次旦的母亲群宗,早上6点钟就起床到安置点的自来水处去抢水,抢到了第二名。

    她说:“虽然经历了地震的创伤,但党和政府及时给我们救助,什么年货都不缺。和往年相比,除了住所从房子变成了帐篷外,抢水、摆供品等传统照常进行,年味一点没有减。

    担当——党员干部坚守岗位

    藏历初一一大早,萨勒村党支部书记占堆就带着村里的党员群众,在安置点10平方米大小的广场上,升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占堆贴着“党员志愿者”的胸章,带着红帽子和袖标。他说:“升国旗是为了让大家感恩祖国!正是有了党和国家的支持,我们才顺利渡过了难关。

    为更好服务群众,萨勒乡45名党员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各级基层干部一样坚守岗位,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今年26岁的尼片,是吉隆县林业局驻村干部。她说:“虽然没能回家过年,有些遗憾,但服从组织安排坚守岗位,我们责无旁贷。

    萨勒冬天降雪多,时常出现厚达1米的积雪。为了让灾区群众安全过冬,当地党委、政府组织动员干部帮助群众用铁皮、木板加固帐篷,准备过冬用的木材,全乡没有出现一例帐篷被积雪压垮的情况。

    新年前夕,萨勒乡党委、政府还对困难群众进行了慰问,给贫困户送去慰问金,给7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棉衣、棉被、毛皮鞋、毛毡等过冬物资。

    萨勒乡党委书记拉旺平措从震后坚守在岗位至今,中间只休了15天的假。他说:“党员干部就是要有担当精神。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争取让群众早日住进新居。

    信心——对灾后重建充满期待

    85岁的罗杰老人在地震中失去了老伴,帐篷里的供桌上,除了摆放好的节日供品,还燃着酥油灯。他坐在卡垫床上,手捻佛珠,口诵经文。

    入冬前,当地干部给他送来了羊毛藏装、大米、面粉等,还有500元慰问金。“去年老伴去世后,保险公司赔付了8万多元,政府又慰问了近2万元抚恤金。”罗杰告诉记者,现在国家政策好,有边民补贴、低保补助,以及林业、草场和种粮补贴等,家人还可以采集林下资源、打点短工,生活一点都不愁。

    他说:“听说政府会帮助我们盖更好的房子,感到非常踏实。

    党和政府的帮助,让群众对灾后重建充满了信心。萨勒乡群众也通过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

    在萨勒村,两栋4层的楼房主体已经拔地而起,据介绍此处将作为部分受灾群众的临时周转房。30多名当地村民参与工程建设,增收上百万元。

    30岁的次仁此前在萨勒村开了一家小卖铺。地震后,他在乡党委、政府帮助下,从日喀则运来铁皮,搭建了一个简易商店重新营业,如今每天营业额超过500元。

    每个村民都在为美好生活而努力。有着一手木工手艺的次旦,地震后到附近的村庄包工,赚了3万多元,加上虫草采集、国家补贴,去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说:“国家已经帮助很多了,我们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灾后重建。我有信心盖一座比以前更大更结实的新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