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英国学生"进口"上海数学教师盼提高成绩

30.11.2015  14:41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的数学课。OECD上海学生的数学排名第一,英国的排名第26。这促使英国教育部“进口”上海数学老师。(图片来源:BBC)

参考消息网11月30日报道 上海的数学老师能给英国孩子带来什么?中国在国际角力中最强大的武器又是什么?外媒称,这是今天英国报刊上可圈可点的文章。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1月30日报道,英国教育部与中国上海合作,“进口”上海的数学老师给英国的中学生授课、给英国的数学老师示范,刚进入第二个年头。但英国《卫报》报道说,英国教育界一些人士已经激动起来,预期在2018年的国际中学生Pisa测试中,英国中学生的数学排名能有一个明显提升。

报道称,上海的老师教数学与英国老师教数学最大的不同有两点。

卫报》总结说,“上海方式”的关键之一,是每一堂数学课针对一个特定、单一的数学概念,全面和深入地围绕这个数学概念攻关,直到全班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了这个概念后,老师才往前进展。

关键之二是家庭作业。上海的老师在上海教数学,每天都有数学课,每天都有家庭作业,每周都有考试测验。相比之下,英国的中学生,每周平均只有一两次数学家庭作业。

卫报》报道称,在经合组织OECD的教育排名上,上海学生的数学排名第一,英国的排名第26,这促使英国教育部“进口”上海数学老师。目前有70多名上海的数学老师在英格兰各地的中学任教。

卫报》引述英国南汉普顿大学教授雷诺茨的话说,在下一轮2018年的国际中学生Pisa测试中,很有希望看到“上海方式”产生效果、英国中学生的数学排名有所进步。

 

【延伸阅读】BBC中文网:中国教师在英“支教”说明什么

许多英国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教育,另外一部分学生继续高中学习为考大学准备(BBC中文网)

中新网8月15日电 据BBC中文网报道,BBC拍摄反映中国教师在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教学,表现中英教学差异的纪录片《中国学校》再次掀起了中英教育话题讨论,这次英国和中国媒体都参加了对纪录片本身和中英教育话题的讨论。

中英教育话题比这部纪录片反映的内容要大得多。纪录片仅仅描述了英国一个中学的一个班听中国老师讲课的内容,并没有英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课堂讲课的内容,也没有总体上对比两国学生的表现,比如在课堂外,社会上和家庭中的表现。纪录片没有反映的东西也很多。

去年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去上海考察中国学校教学,并且在英国报纸撰文说中国的教育做法值得英国学校效仿,就引起过关于中英教育的讨论。当时就有人指出中英教育差异不仅仅在于老师和教学方式,而在于两国社会的差异。有人把中国学生勤奋刻苦归因于中国社会机会少,价值取向单一,竞争残酷。

这次在BBC纪录片引发的讨论中,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Neil Strowger)在《泰晤士报》的报道中说,中国的学校缺乏想像并且训导过多,他认为英国教育更优越。

中国媒体也对英国播出的纪录片做出反应。中国网络报道指BBC制作的电视片在内容上有夸大和取舍。例如如有报道说,在电视制作方的要求下,加入了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升旗等中国元素。但这可能更多说明了电视媒体的特点,即通过镜头剪辑作取舍达到强化重点的效果。

电视媒体一方面比广播和纸面媒体更能传播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但另一方面也掩盖了同真实的距离。当然这并不是说BBC这部纪录片不真实,第一集纪录片突出了中国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和对学生长时间反复练习的要求,也突出了英国学生课堂的自由散漫。尽管有突出和渲染,但基本事实应该不错。

教育多元化,惟有读书高

希望也能有人拍部英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课堂讲课的纪录片,让大家对两国学校和学生对比有更全面的了解。但即使没有这样的电视片,我们也对中国一条龙的教育方式能有大致的了解:学生在家长的关怀和压力力下,从上小学,升初中,考高中,进大学,一连串埋头苦读。许多人又再接再厉地考研,考博,博士后....。.

许多英国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教育,另外一部分学生继续高中学习为考大学准备

从小学开始,中国学生一天花在功课上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会超过了一份全职工作。有得必有失,如此一来中国学生就要牺牲正常的课外活动和正常生活。

这种教育流水线的背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一个曾经在中国读过小学的英国学生讲过一个有趣的事情:中国小学生在讲述自己志向的时候,大多都会说要当科学家,还有要做宇航员的,但没有人向英国小学生那样说长大要做自己父亲做的职业,比如木匠、电工、水暖工……

不同的志向和教育价值可能反映了社会价值的不同和社会运作的不同。英国学校初中后就把升高等教育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诸如电脑、会计、水暖工和其他技工等职业发展途径。在他们同龄人大学毕业面临就业的时候,职业培训的学生往往已经开始就业并取得了经济独立。往往在大学生还在求职或工作还学生贷款的时候,他们进入职业教育作建筑工人或汽车修理工的同龄人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住房,有的已经结婚生子。

而中国类似科举般的应试教育并没有为社会准备社会需要的技术工人和其他非学术人才。许多评论说认为“学非所用”加剧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背后是教育供给与社会实践需求之间的脱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有产生了“用工荒”和“技工荒”等现象。

但讲究读书高人一等和要专业对口的观念又不利于让大学毕业生去填补蓝领工人的需求缺口,特别是眼下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成年子女向父母伸手或依赖父母已经成了新常态。有条件的中国家庭对子女“啃老”的容忍度要远远高出英国家庭。

不过出发点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每日电讯报》曾经长期驻中国的记者里查德·斯宾塞则看到中国学生教育中树立远大志向积极的一面。他在《每日电讯报》发表文章认为,BBC的系列纪录片说明了英国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他在文中提及前工党首相布朗在做财相的时候访问中国的一件往事,一次强调中英两国学校教育差异。

他们参观中国的中学期间,中国学生问布朗他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布朗回答说他梦想过当足球运动员,也想过当足球教练。斯宾塞回忆说,当中国学生听了这个回答一片沉默,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足球运动员在中国并不被看重。令中国学生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像布朗这样重要的人物小时候竟然有这种理想。

当布朗反问中国学生他们想将来做什么的时候,有的学生说想做生物科学家,还有说想要当企业家,当工程师…

斯宾塞说,回头看看这件事,布朗未必小时候就很想做足球选手,只不过他的公关顾问让他这么对年轻人说以取得沟通效果,他们总是低估年轻人,认为青少年简单,他们不过是喜欢体育、音乐和明星,因此可以以长者自居地忽悠他们。

去年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去上海考察中国学校,她认为中国的教育做法值得英国效仿(伊丽莎白•特拉斯在中国观摩数学教学)(BBC中文网)

独立性、自主性

泰伯特以直言批判英国福利文化而闻名(撒切尔夫人同泰伯特在1987年大选中)

纪录片中5名在英国教学的中国教师当中一个将英国学生散漫归咎于英国的福利制度,说不劳而获的文化使孩子缺乏动力。这个评论受到英国报道的关注。这名教师被斯宾塞比作从前英国保守党元老诺曼·泰伯特(Norman Tebbit)。泰伯特被称为工人阶级出身的撒切尔主义者,是自我奋斗得到社会承认的典型(social climber)。

泰伯特曾在撒切尔政府中任内阁大臣,后获得贵族爵位。他以直言批判英国福利文化而闻名。他曾经说“我成长于30年代,我有个失业的父亲。他并没有去参加骚乱,而是骑上自行车到处去找工作,一直到找到工作为止。”泰伯特曾经提出要无所事事的英国年轻人去路边清除杂草以换取国家福利。这句话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

其实那位中国教师责怪英国福利制度也衬托出了中国社会缺乏福利的现实。在社会缺乏福利保障,人多资源少(包括教育)的情况下,才有她所说的“中国的孩子都知道,要得到任何东西都要努力才行,需要努力挣钱养家糊口”。同样的原因使得中国的“虎妈”、“狼爸”多于人均资源比较多的宽松社会,他们为了孩子有出路,有出息,对孩子严加管束(tough love)。但严加管束的另外一面是对子女不能放手,加重了青少年的依赖性。

英国保守主义者反对国家福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福利鼓励了依赖政府,不利于自食其力和自律;他们认为一部分人不通过劳动得到其他人劳动所得不公平。

中国3000万独生子女中许多受到父母和祖父母两代人的关爱呵护,他们曾被美国《新闻周刊》的报道称做“小皇帝”。这些被娇惯的青少年任性、娇气,自私等心理弱点已经受到中国的教育专家和心理学者的关注。相比之下,BBC的纪录片虽然显示英国学生在课堂上纪律散漫的一面,但比较而言,英国青少年在课堂外往往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在公共生活中也能自律,而且娇生惯养、依赖父母或“啃老”等问题在英国青少年中并不突出。

(2015-08-15 14:58:01)

 

【延伸阅读】赴英教学中国教师指责BBC纪录片:挑最乱的播

中国教师与英国学生

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邹海连老师

中国教师训哭英国学生?学生吐槽13小时的上课时间?学生不守纪律中国老师“快疯了”?

最近,英国BBC制作的中国教师赴英教学纪录片,似乎“深刻地”展示了中外教育的巨大差异,描绘出一幅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格格不入的景象。

然而,观察者网注意到,当事的中国老师说:这不是事实!纪录片中的中国教师之一、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李爱云就指出,纪录片第一集中展示的纪律混乱情况,是“从最初最乱状况里挑了最乱的”。一名两度赴英的上海老师也直言,“我们去的小学,那里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纪律”,BBC所摄制的纪录片“是假的”。

更加讽刺的是,赴英教学的中国教师基本都是来自国内发达地区的国际化中学,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本就是小班化教学,4点钟放学。但英国人为了贯彻自己认为的“中式教育”,硬要改成五六十人的大班、早7点到晚8点的作息时间,连中国老师都有意见。

这种纪录片的效果也就很明显了,英国《卫报》的一篇评论文章就质问,“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为什么这对英国的部长们如此有吸引力呢?”

“从最初最乱状况里挑了最乱的播出来”

8月5日,新浪博主@英国那些事儿 概括了BBC纪录片第一集内容:纪录片开头展示了一群中国学生齐刷刷在操场列队的场景,与之相配的画外音是:中国式的教育,以绝对的权威,绝对的纪律和惨无人道的竞争而闻名……这跟英式教育简直相差巨大。

接下来的片中,英国学生脱下黑丝短裙小西装校服,换成“宽松得像降落伞”的中式校服;做从未体验过的早操;放弃自由时间上晚自习;教室墙壁挂上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中文书法……开始体验正式的中式教育。

纪录片中,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李爱云老师表示,英国学生不遵守纪律,难以集中注意力,“我把作业布置给学生,希望他们能够专心完成。但是我走进教室,有些学生在叽叽喳喳聊天,有些在吃东西,有些甚至在化妆。我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然我就疯了。”

不过,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李爱云老师讲述的是一个不同的故事。

据南京晨报报道,由于和主办方签订保密协议,李老师在BBC的三集纪录片播完之前暂时不能透露具体内容,但是她告诉记者,真实的情况并非现在媒体报道的“水土不服”等一系列令人抓狂的负面情况。“事实上,英国的孩子们也是非常可爱的,他们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一个月的相处我们建立了很好的师生关系。”李老师告诉记者。

预告片中让很多网友热议的一个镜头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用英文说:“现在不要讲话,不要问问题,听我讲。”说出这句话的,正是李爱云老师。“目前网上流传的,并不是教学的全貌,我现在也不知道纪录片最终会被剪辑成什么样子,但是一个月的相处,我们的英国孩子有很多可爱的地方,师生关系也并非大家现在看到的一面。”李爱云告诉记者,预告片里现在看到是最初的一些情况。“第一集学生不适应老师不适应,大家现在看到的不仅是最乱的,而且是从最乱的里面挑了最乱的播出来。”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一位上海老师也发出了质疑:“纪录片有点假。”

吴云是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的一名数学老师,2014年11月,她和28位来自上海的数学老师一起,赴英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教学;2015年2月到3月,她又赴英参加第二次教学活动。

“我们去的小学,那里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纪律,和我所见的那个新闻内容完全不一样”。在吴云看来,BBC所摄制的纪录片或许作秀和炒作的成分更大,“我的想法,它是假的,只是一个媒体的炒作手段而已”。

 

杨君老师

杨君老师

英国也讲纪律,甚至比中国更严厉

BBC纪录片中暴露的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的冲突,大部分都是围绕课堂纪律问题。这也迎合了一些流行的观念,认为中国教育就是一味地强调服从权威、一切为了考试,而英国人则崇尚“个性”、“自由”。

据澎湃新闻报道,英国《卫报》率先批评了“中式教育”: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中国已逐渐意识到“超前教育”的愚蠢之处,为何英国政府却下决心效仿这种教育方式?

这篇评论文章表示,BBC向观众宣扬一大迷思:中国教育比英国教育“好”。但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PISA等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而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为什么这对英国的部长们如此有吸引力呢?

也有中国网友认为,“中式教育”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功利化、数理化课程太过艰深等问题。

网友@樊清霖表示,如果教育就是填鸭和考试,那中国早就把持了各种科学奖项和科学发明。相反,恰恰是这种应试教育磨灭了所有好奇心和发明创造,也造就了绝大多数学生去读大学、混大学、读完啥也不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表示, 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学校过于看重老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不过李爱云老师反驳了这种说法。据扬子晚报报道,李爱云老师告诉记者:“并非英国课堂不讲纪律,他们自己的老师进来了,学生们一下子完全静了下来。事实上,英国孩子并非可以随意上课吃东西,也不允许化妆,英国学校对课堂秩序也是有要求的。就像中国课堂一样,英国老师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会有一定的惩罚,一般是第一次警告,第二次记黑板留堂,第三次就要去见校长,老师也会采取找家长这样的行动。说实话,咱们国内因为纪律不好去见校长的倒还不多,但国外会,还有专门分管纪律的校长。”

对于节目中出现的“中国老师不让学生上课讲话,不让学生问问题”的镜头,李爱云认为,其实这也是把中国式教育“妖魔化”了。“这个场景我记得很清楚,在节目中我曾经确实因为纪律问题生气了,我正在授课,有学生讲话不听讲,我请他不要说话,而这时有另外的学生说那我来问个问题吧,我当时请他先不要提问。其实这并不是不让学生提问,而是这个时候不要提问。”

到底是谁在定义“中式教育”?

实际上,只要了解了几位中国老师的身份,你就很难相信他们真有多么严厉、无情了。

据扬子晚报报道,参与此次纪录片录制的共有5名中国老师,其中3名是有着中国教学经验的在英国从教的中国老师,另外两名则从中国学校“引进”,分别是李爱云(南京外国语学校)和邹海连(杭州外国语学校),都来自中国最顶尖的国际化中学。

据扬子晚报报道,英语特级教师、南京外国语学校李爱云老师介绍,去年12月BBC该项目组专门来“亲密接触”,不仅拍了自己的课,还安排了各种采访,要把内容带回总部研究。

“当时大概有10个候选人,后来制片人又和我再交流,最后告诉我入选该项目。”不过虽然入选,但李爱云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BBC当时反复强调,希望我在英国上课时,能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

据南京晨报报道,BBC所谓的“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编入一个50人的实验班,作息时间是从早晨7点到晚上8点,具体来说就是“早上7:00到校,7:30开始早自习,11:45下课,中午休息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晚自习,晚8点离校。”孩子们从早到晚都有课,每个老师的课程在三节或三节以上。“我们老师每天要接受BBC记者采访。升中英两国国旗,做眼保健操,都用中国这套。”

不过,与英国学生一样,中国的老师也不喜欢这种安排。李老师告诉记者,她和杭州外国语学校的老师曾经和主办方沟通,事实上中国现在先进的中学里也是采用小班化教学,南外的很多课程都是分成小班教授,并非英方所认为的大班教学。“这些英国孩子平时一二十个人一个班,你一下子变成50个人,你给人家一天13个小时,我们南外学生也不适应啊,但这是他们心目中的传统中国教学模式。”

虽然她向主办方反映,国内的中学现在并非如此,南外下午4点多就放学了,“但英方理解的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有晚自习的”。

(2015-08-09 06:54:00)

 

【延伸阅读】中国教师赴英教学 高强度教学将学生训哭(图)

来自南京的李爱云(音)老师(中)、来自西安的自然科学老师杨君(音)(左)以及来自杭州的数学老师邹海连(音)

杨老师教学生做眼保健操

邹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体活动

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费大力气拍了一部纪录片,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中国老师表示,这些英国学生缺乏进取心,懒散无纪律,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英国的高福利制度。据悉,BBC2台将于8月4日播放这部纪录片。

哪种教学方法更有效?

事情的起因,是BBC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他们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不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国学校相同,所有课程也都由中国老师来上,并且全程跟拍,录制成纪录片。

5名中国老师也是经过精挑细选。据这个“中国实验班”的班主任、来自杭州的80后数学老师邹海连(音)透露,他花了半年时间,才通过BBC设置的重重关卡。邹老师回忆,BBC在选人时开出的3项基础条件,拦住了绝大多数老师的脚步:第一,该项目要在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内寻找老师;第二,这些老师从事英语语法、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至少满5年,少半年都不行;第三个条件是最难的,这些老师还要具备全英文教学的能力。邹老师说,他的入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可以用英文上数学课。邹老师还表示,BBC当时反复强调,希望他在英国上课时,能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纪录片中,5名中国老师需要教导“中国实验班”里50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而博航特中学的其他学生则跟往常一样,由校内英国老师教导。在一个月后,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数学、自然科学的考试,来看看哪种教学方法更有效,结果会在纪录片中公布。BBC希望通过这个研究项目,探寻中国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能否教好英国学生。

“英国学生思想开小差”

虽然语言不是问题,但中英学生的差别还是让中国老师们大跌眼镜。在这部纪录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名中国老师面对一群思想开小差的英国学生大声喊道,“听我讲”;“开动一下你的脑筋”;“不要说话,不要提问”。

来自南京的李爱云(音)老师在纪录片中直言不讳地说:“每次我给学生留家庭作业时,我期望他们能认真地听我讲,可现实却是他们有人在聊天,有人在吃东西,还有人甚至在化妆。”

“有时候,我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然我就疯了,”李老师说,“全班学生大概只有一半人在听我讲话,剩下一半人不知道在干什么。”

来自西安的自然科学老师杨君(音)也有同感,她说,有一次,一个女孩在课堂上突然大哭着跑出教室,原因竟然是这个女孩得知她的偶像、英国歌手泽恩·马利克宣布退出乐队。“在课堂上出现这么情绪化的举动,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杨老师说,“在中国,课堂纪律根本就不是个事,但在英国,这是最大的问题。”

此外,就连体育课也出现问题。 纪录片中,两名英国学生无法承受中国式体育课的“高强度竞争性”,居然哭了起来。

高福利制度养出懒汉?

至于英国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懒散无纪律,老师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是英国的高福利制度养出这群懒汉。

“他们将来即使不工作也能拿到钱,他们根本不担心生活,”参加纪录片摄制的魏照(音)老师说,“但在中国,每个学生都知道,只有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将来才能赚钱养家。”魏老师还表示:“如果英国政府削减福利,很快他们就会看到情况大不同。”

杨老师则质疑英国学校的教学大纲,她说:“在英国,老师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去应付不同的学生,但在中国,就只有一个教学大纲,要么适应,要么淘汰。在中国,你只有努力去追上课程进度。”

英国网友力挺中国老师

对于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博航特中学的校长尼尔·斯托格表示不赞同。他认为,自己的学生并不像中国老师所描述的那么懒散,同时,他形容中国老师的教学是“麻木和无趣的”。

“在摄像机镜头以外,当你参观我们的学校,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并不是那样。”尼尔·斯托格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尊重学生的话,那他肯定会遇到问题。”另外,尼尔·斯托格不认为高福利制度会导致学生缺乏进取心。

尽管校长努力为自己的学生辩解,但英国网友显然更赞同中国老师的说法。

“他们(中国老师)是对的,”一位网名叫诺卡的英国网友在社交网站留言道,“英国老师没有老师的样子,学生没有学生的样子,英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这条留言获得了4600多个“赞”。

另一位在伦敦的网友则略带幽默地留言道:“这些学生应该在有客人来访时表现得更好一些,校长为学生开脱是个很大的问题。我自己也是个老师。”

还有一位外国网友表示:“我不是英国人也不是中国人,但我绝对不会把孩子送到英国去接受基础教育,中国老师说得非常正确。”

[新闻链接]

英2/3学校招不到教师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英国教育部长尼克·摩根宣布,为了应对英国学校的“招聘危机”,教师下午5点后不许批改作业或发送工作邮件,这些时间应投入到备课中。

摩根指出,沉重的工作量占用教师们太多时间,使教师们很难挤出时间备课,这也使教师的招募变得困难。摩根表示,一些学校想要处理好校内和校外工作量的平衡。在她选区内的德莱尔大学,教师们下班后,在家中或周末时,给很多人回复邮件非常辛苦。

英教育部数据显示,87%的教师就职一年后继续坚守岗位。但是教师联盟给出的数据是,五分之二的教师就职一年后离职。摩根对教师联盟的数据不敢苟同,她认为教师联盟总是拿教学的负面信息大做文章。

但值得关注的是,英国很多学校不惜重金打出广告,以填补数学、理科这样的核心学科教师的职位空缺。英国校长协会的调查显示,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学校招不到有资质的教师。

(2015-08-04 21:47:00)

 

【延伸阅读】中国教师英国试教被激怒 抱怨英国学生太散漫

五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汉普郡的一所普通中学试验用中国方法教学。(图片来源: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参考消息网8月4日报道 英媒称,五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汉普郡的一所普通中学,试验利用中国式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英国学生,看看是否有成效?试验结果是这些中国老师似乎对英国学生的评价并不高。

据英国广播公司8月3日报道,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文章谈到了中国教师教授英国学生的感受和评价。

在学校教了四个星期的课后,这些中国老师说,英国慷慨的福利制度让学生缺乏雄心壮志以及纪律的约束。

这5名中国老师是参与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一个纪录片,对比东西方教学方法以及结果的一部分。

他们接管了由50名十几岁青少年组成的一个班级,四周下来,这些中国老师的结论是,这些孩子缺乏管教的行为与英国优惠的福利体制有直接的关系。

文章说,一位教中文的魏老师表示,如果英国削减福利将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魏老师认为,这些学生即使不工作,也可以从政府那拿到福利,所以不用为自己的未来担心。

魏老师说,在中国,学生们知道他们必须要努力学习,来养家糊口,因为没有福利做依靠。

她还说,如果政府削减福利,那就会迫使人们去上班,那时他们的看法就会改变。

还有一位李老师说,当她把作业发给学生时,她期待学生们都会聚精神地做作业,但没想到当她走进教室时却发现有些学生在聊天、一些学生在吃东西,还有女生在化妆,她不得不强忍着怒火才不至于发作。

她说,只有一半的学生比较听指挥,而另一半,天知道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教科学的杨老师则说,在中国不需要课堂管理学生的技巧,因为每个人都很守纪律,但是在这里教书则非常具有挑战性。

杨老师不明白,为什么一名女生在听说英国男孩组合单项乐队中的一名歌手离开乐队的消息时哭着离开了教室。

杨老师还对英国的所谓针对个体化的“因材施教”教学法方提出挑战。

她表示,这里的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生个体的能力来制定的,但是在中国只有一个教学大纲,一个统一标准,学生要么被淘汰,要么胜出,全凭学生自己。

英国《每日邮报》也报道了这一消息。《每日邮报》的报道说,中国老师对英国学生作出了很差的评语:“无礼、懒惰、被福利宠坏了”。

文章还说,中国老师让英国学生“用脑”、“不许讲话”、“不许问问题”。

但文章说,该学校的校长对中国式的教学方法似乎并不“感冒”,他形容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枯燥”,并说他们学校学生的纪律并不像中国老师形容得那么散漫。

(2015-08-04 00:12:01)

 

【延伸阅读】美调查称中国教师薪资低于非洲同行

国际在线专稿:近日,韩国媒体报道称,一项调查显示,韩国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满,81%的人感觉不快乐。之前,美国一项调查称,中国教师的工资比许多国家都低,在28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几乎垫底,甚至远远落后于埃塞俄比亚同行的工资。

韩国八成教师不快乐

据韩国《朝鲜日报》5月15日报道,韩国教师协会联合会(Federation of Teachers" Associations)对全国3271名教师调查显示,81%的韩国教师感到不快乐。在过去一两年间,这些教师对工作满意度急剧下降。

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教师辞职人数为4393人,而2009年为3083人。仅2012年上半年,就已经有3517名教师提前退休,比2011年同期增长了25%。希望孩子成为教师的父母从2007年的56%下降到今年的23.9%。

一些教师辞职可能因为他们需要遣散费,但教育官员称,越来越多的教师辞职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指导学生的困难和教师工作的压力。最新调查显示,70.7% 的教师认为他们的权威性在削弱,这也是导致教师辞职的主因。一名教学28年的老教师称:“课堂上约20%的学生不遵守纪律,难以控制。我在责任感与疲劳感 中煎熬。”

许多教师抱怨学生家长对待他们的态度。一名高中教师说:“我曾没收一名女孩的项链,因为戴项链违反了学校规定。但是第二天,她的父母来到学校对我大喊大叫,说我给女孩造成压力。过去,父母们经常请求老师严格对待孩子,但现在一切似乎都变了。”

中国教师薪水堪比非洲

此前,根据一项美国调查结果,中国教师的薪水比许多国家都低,在28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几乎垫底。

该项调查研究了公立大学教师的起薪、平均工资和高工资,并按购买力平价进行了折算,最终结果是中国在28个国家中排名第26。加拿大的教师工资排名第 一,亚美尼亚的教师排名最后,美国的教师排名第四。中国大学新聘教师每月工资是259美元,这令其排名远落后于埃塞俄比亚,那里教师的工资是每月864美 元。

关于中国教育工作者工资低的新闻在中国微博上引发热议,仅一天多时间,就有36万用户就这一问题发表评论。一些人看来不太同情中 国的老师,“中国教师工资全球垫底,而中国教师的课外收入全宇宙第一。一些老师还收红包,(给教师)送红包是为确保学生得到足够关照。其他人似乎赞成老师 从学生及家长那里收取课外辅导费。有人开玩笑说,“工资跟收入是两码事。”(杨柳)

(2012-05-16 16:14:28)

(责编: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