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藏”眼中的青藏线之变

27.09.2014  14:50

    新华社拉萨9月26日电题:“老西藏”眼中的青藏线之变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曹婷、范世辉

    从土路到油路,从“老解放”到“新东风”,从扛铁锨到开拖拉机,从人迹罕至到人来车往……60年来,青藏公路的等级不断提高,这条路上的人和事也在变化。几位“老西藏”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谈及青藏线近年来发生的五大变化。

     道路之变:从土路到沥青路

    “通过多次整治改建,青藏公路已由原来的土路、砂石路,变成现在达到二级公路标准的沥青路,青海境内多数是一级公路,茶卡至格尔木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西藏境内高速公路正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在西藏工作了20多年的青藏公路分局党委书记赵伟文说。

    1954年青藏公路建成通车。1954年至1985年,这条路还是一条土路。1985年后,青藏公路实现了路面黑色化,由养护砂砾路转到养护沥青路。到2003年,全线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其中,2000年,青藏高速公路青海平安到西宁段动工,标志着青藏高原高等级公路的“”突破。

     护路之变:从铲镐到机械化设备

    “上世纪80年代,养路工具主要是铁铲、十字镐和抬砂石的箩筐,运料用牦牛和骆驼,劳动强度特别大。”青藏公路安多养护段109道班工区长巴布说,现在有小型挖掘机、装载机、翻斗车等设备,不仅减轻了大家的劳动量,还有力保证了“天路”的畅通。

    “不仅是养路工具的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在改变。现在上下班有中巴车接送,住房也从帆布帐篷、土窑洞变成了保暖效果好的工区房,还有自己的小食堂,每天都能吃到热饭了。”已经在青藏公路道班工作了22年的巴布说。

    “随着时代的变化,养路工人的工作环境改善了,道班也随之变化。”赵伟文说,“青藏公路建成初期,从格尔木至拉萨的1160多公里设置了115个道班,每10公里1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线路面黑色化后精简为36个工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车辆性能不断增强,公路养护机构设置变成了现在的17个工区和两个养护点,养护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行车之变:从“老解放”到“新东风

    “上世纪末,一个车队出发跑青藏线时,常常敲锣打鼓欢送。现在,青藏公路上跑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尤其是每年7月至9月,自驾游、运货车络绎不绝,客流量大幅增加。”西藏自治区驻格尔木办事处党委书记徐功国说。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工作在格尔木和拉萨的徐功国指出,从1954年路修通到上世纪70年代末,青藏公路上跑的多是“老解放”和“老吉斯”,八九十年代多是日本的五十铃。“现在人们出游的多了,各种车型都有。运输车则多半为‘新解放’、‘东风天龙’和陕西重卡,货车大多是车货总重达50-60吨的大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