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不缺精神”带着群众富起来的“造砖书记”——记学校驻村干部王卫

09.12.2016  19:07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为一名平凡的村(居)干部,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一位乡亲们口中的“汉族书记”。王卫一个不到30岁的八零后小伙子,离别新婚不久的妻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往高原工作。正如总书记所讲“缺氧不缺精神”,他竭尽所能,从不向困难低头,以敢为天下先的创业魄力,在有限的三年时光里,发挥无限的光和热,带领和帮助乡亲们挖穷根,战贫困,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把乌雅村从一个人人唾弃的落后村变成一个连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副主席、昌都市委书记罗布顿珠同志都赞不绝口的先进村,成为家喻户晓的富裕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在他的带领下,成就了一个不平凡的乌雅村,打赢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给党和政府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过 “他的梦”和“乌雅梦”还没有停下脚步,王卫的目标就是要把乌雅村建设成西藏的第一个“华西村”。

“我是村里第一个汉族第一书记,我是党员,一定不能丢人”

王卫,一名87年出生的山东小伙。3年前,他从外语学院辅导员的岗位上选派到昌都市左贡县旺达镇乌雅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其实在5年前,王卫同志与这片藏东热土就有了不解之缘。2011年,这个风华正茂、工作不久的小伙子代表学校前往西藏调研。那年他途径那曲,首次入藏时的高原反应让他爬楼都感觉吃力,但当他身临天高云淡、水草丰美的羌塘草原,当他被热情善良的牧民“阿佳”深深打动时,他就已经萌生了要到西藏工作的想法。


  王卫(中间) 

王卫初到乌雅村的第一年,他对这里一贫如洗的现状震惊了。当时村里账上只有1200.6元,且都是毛毛钱、块块钱,无任何实体经济。村里最富的一户,每年现金收入仅有2000多元。他自己说到:我不是躺着来做贡献的,我要站起来、跑起来做贡献,要让全村的人都挺起胸膛,富裕起来。这才是我来的初衷,才是一名共产党人的使命。

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强烈的高原反应、语言的障碍、风俗习惯的差异,他深知融入当地生活、被当地群众接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他坚信:只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一心为了群众、服务群众,每天多付出一点,每天多走半步,就一定会被群众接受。王卫主动融入当地,一边学习藏语,一边挨家挨户走访群众。村里有集体劳动,他从没有落下过;村民家里不管大事小情,只要听到了,他肯定会上前帮把手、出把力;春耕时节,与群众一起耕地、犁地、种土豆;秋收时段,又一起割青稞、收马草;他样样都要学,样样都要会,样样都要通。哪位群众生病了,他比病人的家属还要忙活。渐渐地,王卫与乌雅村的群众越来越熟悉。后来,他决定带上被子和粮食到每家住上3天。全村55户人家,一住就是5个多月,可王卫硬是住上了瘾,住完一轮又要住第二轮。

2014年,村民扎西顿珠身染重病,王卫动员全村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救了扎西顿珠一命。“王卫书记是个好人,他救过我的命。对我们很重要,他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村民扎西顿珠语言朴实、满怀深情地说。

“现在,全村群众干劲很足,积极性很高。都是王卫书记带动得好,他每天和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糌粑,比我们干得还多,却不拿一分钱。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村支部书记。”村民斯塔洛松说。

 

每见到他时,他总会穿着一身沾满灰尘油印的蓝褂子在自己亲手搭建起来的砖厂忙活,一双赤脚踩在解放鞋里,黝黑的脸一口白牙笑起来显得格外朴实。

在西藏首届新媒体采风团春季走基层活动中,被问到为何坚持做这些时,王卫说“只有把自己放在村民的位置,才真正知道村民要什么。我是村里第一个汉族第一书记,我是党员,一定不能丢人。”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干部不干事儿人生没价值”

“当我不懂的时候,我就会向群众虚心求教;要是我承诺的事情,我就会一件挨着一件脚踏实地的干”。他是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是一心为了群众的“泥腿子”书记,是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的“造砖”书记。村支部书记当的好不好,关键看上任以来村里的变化大不大,群众的腰包鼓不鼓。王卫深知,只有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来乌雅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两年前,为筹建造砖厂四处奔走、几经磨难,资金不足,运输困难,电压不足,质量不合格等等。曾遭受群众的流言蜚语,村干部内部思想也发生动摇,他既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又要想办法造好砖安抚民心。在一次村民大会上他拍着胸脯保证,“这钱就算我借群众的,我在乌雅驻村三年,如果群众的钱还不起,就用我的工资来还,什么时候还完我什么时候走。”当他把自己的工资卡交给村民的时候,他也把自己的真心交给了群众,大家就认定了要跟着这位汉族书记干到底。驻村的三年里,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尽管资金筹措千难万难,但随着机器轰鸣,仅仅102天的时间砖厂产值就达到了180万,集体经济增收40多万,平均每户村民集资分红1万多。把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子变成了小康村。他以共产党员的一片赤诚,一门心思干事业,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祉,赢得了乌雅村全体村民的真心爱戴和拥护。

“还是书记有点子,跟着集体干,这下我们有奔头了!”在砖厂打工的村民卓嘎次西干劲十足。

“以前,我经常到县城打小工,挣得不多还很辛苦。现在,在自家门口挣钱,干什么都方便,挣得还多。”村民卓嘎泽西说。

王卫(左一) 

“书记驻村三年快要回去了,我们不好意思留他,他付出太多了,但是我们真的舍不得他走!”村长语气急促地说。

王卫即将要离开乌雅村了,他带记者来到造砖场前,满怀深情地说:“我当时就向群众作了承诺,如果因为设备出了问题,这个造砖厂亏了,我就留下来不走,用我的工资偿还,1年不行2年,10年不行20年。之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10天没有出门。第11天,新的模具运到了,打出的砖非常漂亮。那一刻,全村人都沸腾了,那是我最高兴也是最难忘的一刻。”

“干部就是群众中的一部分,是群众中的骨干力量,如果没有终身为民的公仆情怀,没有久久为功的实干作风,没有不怕吃苦的奉献精神,那跟普通群众没什么区别。干部不干事儿人生没价值。”他若有所思地说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官一方,他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办事;淡薄名利,他甘做乌雅人的“孺子牛”书记。王卫用三年的时间,满怀热血,以他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泥腿子”式的富民、兴民之路。王卫同志的先进事迹凝聚了时代正能量,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是“踏石有印,抓铁留痕”实干精神的真实写照,是“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民大精神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示了新时期的“民大人”为西藏的繁荣与稳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优秀品格。

(文、图:唐玮/编辑:陈庆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