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学子继续献身青藏高原畜牧业科研项目

12.06.2017  00:11

  2012年,青藏高原畜牧业项目落地西藏和四省藏区,这个以“独特生态功能、独特自然资源、独特畜牧生产、独特高原文化”为前提的青藏高原社区特色生态畜牧业项目不仅获得数百位专家学者的参与支持,也集结了一批学子奋斗在青藏高原奋斗地区。

  △图为青藏高原畜牧业项目组到藏区实地调研。

  高媛,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在项目中主要研究风干牦牛肉品质形成规律与工艺改进技术。她谈及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第一印象就是“高反”。她回忆道:“我第一次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刚下车,嘴唇都是紫的,上二楼的时候感觉呼吸时气不够用,要走几步就停下来歇一歇。”即便如此,为了搞科研做调查,高媛跟随老师和团队前后三次进藏,每次都要一个月。

  她曾三次到玛曲亲历藏区人民的生活,亲身体会到风干牦牛肉在藏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高媛和她参与的团队通过对藏区牧民传统风干牦牛肉工艺的实地研究,回到实验室通过模拟风干牦牛肉的生产环境,掌握了其品质形成与微生物变化规律,经过调整风味配料与风干工艺,不但提升了传统风干牦牛肉的品质,并且逐步解决了其安全性差的难题。

△图为西南民族大学李键首席专家、陈炼红副教授带领学生开展畜产品实验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刘亚娜在日记中写道:“2015年9月21日至10月5日,我和师妹韩冬洁到青海海晏县采集牦牛肉样品,任务量巨大,我们经常要做实验到晚上十二点。” 其实,对刘亚娜触动最大的是2014年10月份,她第一次跟随课题组谢鹏和张丽老师,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采集牦牛肉样品。当她初次进入屠宰场看见血淋淋的肉块时,本能地退缩了,可她看到现场一位来负责给牛编号的年龄相仿的员工,爬上屠宰厂房的顶部忙碌着,佩服不已。

  参与项目课题的年轻学子都认为自己是“幸运儿”,在这里,不仅获得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和经验,还能亲身见证知识与科技在帮助藏区牧民改善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力量,从中可以看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西南大学索化夷副教授在海拔5500米的墨竹工卡采集发酵菌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阎萍谈到她的成长故事:“我从1984年毕业到现在,一直从事牦牛繁育工作,33年,我一直在藏区的角角落落跑来跑去,寻找有牦牛的地方,这期间我的家人给了我很多的支持。”

  现在,50多岁的阎萍已经从当年的小姑娘跑成了老太太,但她坚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这种信念来自她的老师,也传承给她的学生。“在我们研究所,我是第三代研究牦牛畜种的,我的第一代老师已经过世了,第二代老师也年近80岁,我是第三代,我现在也在带学生。”阎萍表示,不管怎样,青藏高原的牦牛种畜繁育事业都会有一代一代人前赴后继坚持下去的。(中国西藏网 文/杨家宁 图片均为项目组提供)

(责编: 苏文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