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精灵,人类的朋友——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科考见闻录

26.06.2017  12:02
摘要

青藏高原,历来被生物学家称作“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生存着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日,新华社记者随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走进羌塘草原,追寻高原精灵的足迹。

新华社拉萨6月25日电题:高原的精灵,人类的朋友——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科考见闻录

新华社记者王沁鸥、吕诺

青藏高原,历来被生物学家称作“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生存着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日,新华社记者随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走进羌塘草原,追寻高原精灵的足迹。

雪原中的藏原羚(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沿“高冷”之路前行

从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县城沿109国道北行约70公里,一条岔路向西北方向延伸开去——这是通往各拉丹东冰川的南线道路,平均海拔近5000米,在初夏时节依旧时常飘雪,宛若一条雪国天路。

一大早,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一行沿这条路向各拉丹东冰川进发。他们负责调查色林错和各拉丹东区域有蹄类动物的数量与分布,这条“高冷”之路是他们考察的最后一程。

自起点至冰川,道路沿途分布着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海拔山地等地貌类型。

高寒草原和草甸是藏羚羊、藏原羚与藏野驴的主要栖息地,它们大多生活在3500米到5000米的海拔范围内,是这次调查的重点。”李欣海介绍。

科研人员在路上不时停车,对着远处拍照、观望。有时还会出动无人机航拍,将道路两旁的动物们尽收眼底。

我们会把发现动物的地点和数量记录下来,以此为基础数据,运用物种分布模型,对各区域不同动物的大致规模进行计算。”李欣海解释道。

科考团队同样会统计牲畜数量,它们与野生动物在草场使用上存在共享与竞争。李欣海团队考察结束后会绘制一张全面的分布图,为动物保护和合理放牧提供依据。

色林错周边草原上的藏野驴(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曾涛 摄

发现“山的主人

藏语中习惯将野生动物称作“日达”,“”意为“”,“”是“主人”。由此可见,在藏族人民心中,野生动物才是自然的主人。

李欣海说,根据初步观察,从色林错到各拉丹东地区,物种分布密度均呈中上水平。在色林错西岸,他们甚至用无人机拍到过数量超过500只的藏羚羊大群。

中科院咨询报告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项目评估结果显示,近20年来,青藏高原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增加显著,藏羚羊种群数已有15万只左右。

山野间,不时能看到犄角直长、身形健美的藏羚羊悠闲漫步。正值繁殖期,雌性藏羚羊大多迁徙到海拔更低的可可西里等地产崽,因而,此行所见常是数只雄性结伴的“兄弟连”。

作为“山的主人”,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彼此之间并没有生存竞争,它们在进化中“默契”地划分出了“势力范围”。

藏野驴分布在低洼地,藏原羚在山坡上,藏羚羊则处于二者中间。”李欣海介绍。

至于山顶,那是牧区一大“霸王”——野牦牛的天下。

野牦牛体型是家养牦牛的四到五倍,常有野牦牛闯入牧民牛圈霸占母牛的事件发生,牧民对此也是又爱又恼,因为杂交后代肉量多、肉质好,但它们很难被驯服。

这是航拍的色林错附近的野生动物(6月20日摄)。新华社发

保护人类的朋友

此次考察途经安多县岗尼乡。去年6月,从109国道通往乡政府所在地的道路开始进行改造。

一个施工点的负责人阿支正清告诉记者:“我们每天都能在工地附近看到很多动物。它们有时会从施工车旁经过,我们从不打扰,也会教育新来的工人不要伤害它们。

继续行车十几公里,李欣海一行遇到了岗尼乡2村村民土琼。土琼说:“这几年感觉身边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它们也不怎么怕我们。

岗尼乡副乡长索朗扎西介绍,乡里设有3个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都是当地牧民,每周至少会到辖区里巡逻两次。如果遇到受伤的动物或者偷猎者,要上报给乡政府或县林业部门。

不过,我们从来没有接到过偷猎举报。”索朗扎西说。

李欣海却提出了一点担忧:“为保护草场和色林错湖泊而设立的围栏,可能会阻断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奔跑线路。毕竟,游荡和迁徙是它们的生活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