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川青藏交界处的太阳部落——甘孜行纪之十五

28.07.2017  03:00

  △图为武汉长江大桥夜景(摄影:尼玛嘉措)

  长江很远,长江真长。作为一个在黄河入海口长大的人,从小就对长江怀有一种好奇和期盼。直到1989年6月,才第一次从武汉长江大桥横跨长江。之后的20多年间,从可可西里的楚玛尔河,到上海的崇明岛,已经无法计算有多少次穿越各式各样的长江大桥、小桥。这一次,到了石渠县的洛须镇,同样毫不犹豫地,直接把车开上了金沙江大桥,先到对面西藏的土地上撒个欢,然后再回到石渠的地盘。

   石渠不言

  石渠,似乎是金沙江畔一个被遗落的县。在我的知识结构中,自以为地理储备是最丰富的,但关于石渠,还是出现了许多盲点。比如,去年我翻越巴颜喀拉山山口,以为只是在青海境内,实际这里也是石渠与玉树、四川与青海的分界线;过去以为石渠只是甘孜州的一个小县,谁知石渠的面积有2.5万平方公里,不仅是甘孜州而且是四川省第一大县;原来以为石渠只是游牧部落,哪知这里还是文化高地,名人辈出;曾经以为石渠偏居一隅,不想它深深嵌入四川、青海与西藏之间,是交通要道和战略重地,等等。

  △图为雅砻江湿地(摄影:尼玛嘉措)

  随着了解的加深,才知道石渠反倒是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县。长江从沱沱河到通天河,自玉树境内的巴塘河口始称金沙江,而巴塘河口对面就是石渠,因此也可以说自石渠开始称金沙江。而且,长江最大支流雅砻江的源头也在石渠。石渠,历史上称“扎溪卡”,藏语即“扎曲河源头”之意,扎曲河在石渠县城北边约40公里的地方,随着几股河水的汇入始称雅砻江。更为难得的是,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查曲河,由石渠县东北方向流入黄河。石渠,地处三江河之源的核心区,当之无愧。但是,却没有被纳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令人费解和遗憾。

  人们对石渠的印象,一般都是“高、冷、边、穷”。高,平均海拔在4526米,县城海拔4265米;冷,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46摄氏度;边,距州府康定约700公里,距省会成都1070公里;穷,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这些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所致。然而,石渠为将来描绘的愿景却是,“通畅、广博、温暖、富裕”,是否让你脑洞大开呢?

   古道新声

  △图为金沙江畔的洛须镇(邓柯)(摄影:尼玛嘉措)

  带着很久的向往,我们首先来到洛须镇。洛须镇,就是过去的邓柯县城。在甘孜藏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最早文字记载、且有确切地址的就在邓柯。“唐高宗仪凤3年(公元678年,藏历虎年),吐蕃赞普与大臣每隆冬于邓集会结盟”。“邓”,即邓柯。邓柯县虽然在1978年被裁撤,一部分划归石渠县,一部分划归德格县,但登上对面的高山俯瞰,一个大县城的骨架和气势还在。

  金沙江从高寒牧区突然跌入邓柯一带,形成巨大的冲击平原,地势开阔,水流平缓,气候温暖,植被丰富。我曾沿江而下,直到云南丽江的石鼓镇,金沙江两岸再无这样宽大的坝子。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奠定了邓柯地方物质、文化发达的基础。据说这里是格萨尔最著名的大将之一丹玛的故乡,称为丹玛青稞宗。青稞种植在当地有悠久的历史,邓柯也因此被认为是格萨尔岭国的粮仓。在新建立的的丹玛博物馆,我们参观了邓柯的名人堂。一经介绍,顿觉恍然。原来,二世噶玛巴嘎玛拔希、十六世噶玛巴日必多吉、九世达赖隆多嘉措、止贡噶举的创始人止贡仁青贝,都是邓柯地方人。

  石渠县正在打造“千年唐蕃古道”,洛须镇是最重要的驿站。当年文成公主西出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到底从哪条路线进藏?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沿现在的G214国道,从共和县、玛多县、称多县,到玉树。我在2016年从这条线路走过,感到这里气候极其恶劣,道路复杂漫长、人烟至今稀少,缺少物资补给,因此一直对这条线路存疑。今年6月,我又从青海贵德县、玛沁县、达日县,南下甘孜。我在实地探查之后,感到沿这条线路从达日县,通过石渠的洛须,这里农业发达,气候温和,进行必要的休整之后,渡过平缓的金沙江进入玉树,可能比较符合历史真实。

  △图为唐蕃古道石刻(摄影:尼玛嘉措)

  事实上,就在离洛须15公里的这条古道上,发现了吐蕃时代的精美石刻,当地人称“照阿娜姆”,即“崖石上的仙女”。石刻属于藏传佛教造像系统,具有东印度、尼泊尔和中国唐代的造像风格,专家考证在公元755年至804年之间。当地民间久有传说,佛像是文成公主路经此地用马鞭抽出的石印。即使到了现代,十八军进军西藏,主力部队也是从邓柯渡过金沙江,从玉树直插类乌齐、昌都,与传说中文成公主进藏路线是一致的。

  石渠县正在倾力打造一座传统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适宜度假旅游休闲的洛须新城,要建成川青藏交界地区、金沙江沿岸最美风情小镇。交通大通道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陆续展开。今后的洛须小镇,距离玉树巴塘机场1个小时,距离甘孜格萨尔机场2个小时,距离石渠县城40分钟,前景令人期待。

   信仰无语

  “扎溪卡哇”,也即石渠人,在古时候崇拜太阳和火。过去被南部的德格、甘孜、色达人称为“香德尼玛”,也就是“北方太阳部落”。很巧合,我们这次入住的酒店,就叫“香德尼玛大酒店”。

  △图为松格玛尼石经城(摄影:多吉)

  在高寒辽阔的扎溪卡草原上,信仰是人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巴格玛尼石经墙、松格玛尼石经城,则是浓缩了人们宗教信仰的两座玛尼石刻王国。在石渠、玉树等康巴地区,有刻写石经的习惯。人们在石板上、山岩上、道路旁、河道里,刻下“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或者“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中的经文,或者诸佛菩萨的画像。有的采用白描,笔画简洁,有的则笔法繁杂,色彩艳丽。一些地方还用石经板铺建巨大的石经墙,并建有白塔、供有佛像,以便信教群众转经祈祷。

  △图为巴格玛尼石经墙(摄影:尼玛嘉措)

  我们去了离县城只有30多公里、而且路况较好的巴格玛尼。那里现存的石经墙有1.7公里,宽、高各约3米左右,为世界最长的石经墙,在空旷的草地上显得十分壮观庄严。另一座松格玛尼石经城因路况较差没能去成,但据说文物价值更高,因为没有遭到破坏,还保留了公元11世纪的风格和古老的经板。

  静静的玛尼石,千百年来在风雨中默默守望。如今,巴格玛尼石经墙和松格玛尼石经城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保护,石渠县也在致力打造成精品旅游景点。在巴格玛尼的附近,我们看到长沙贡马乡已经组织了一批手工艺人,成立了石刻合作社,给信教群众和游客提供石经石刻制品,把文化保护、旅游开发、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相互融为一体。

   大美常住

  △图为夏日的石渠草原(摄影:尼玛嘉措)

  6至10月的青藏高原,是最美丽、最舒适的时节。从寥阔的扎溪卡抬眼望去,碧绿的草原一直伸展到天之尽头,与大海边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有异曲同工之美。今年的雨水较往年偏多,草长得茂盛,花开得鲜艳。

  在夏季,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晴朗天气并不多见。常常是乌云低垂,阴雨连绵,暴雨、冰雹时不时倾盆而下,这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的最佳机会。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种独特功能、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不到石渠不知道,全县的湿地面积达到了110万公顷,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去年6月,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组织国内外湿地专家十余人,对石渠县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发现这里有面积广大的泥炭湿地和漫滩湿地,它提供了诸多的价值,包括美丽景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牧业生产等。

  △图为珍稀的石渠白菌(摄影:尼玛嘉措)

  石渠拥有中国最稀有、最美丽的高寒湿地群,这一发现给石渠提供了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机遇。目前已将色须、洛须、久庚玛、普公坝等4处湿地提上国家级湿地公园申报日程,力争打造全域国家级湿地公园和湿地科考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金沙江边的洛须、正科两个乡镇,我们走在湿地公园的步游道上,伸手可以采摘野生枸杞,各种水鸟在身边起起落落。我们驶过雅砻江畔的格孟乡、太阳湖等地,开阔的漫滩、网状的河道、纵横交错的池塘林地、遍地的野花,不禁惊叹自然造物的神奇,也为“地球之肾”默默无闻作出的贡献感到骄傲。

   生命永恒

  多少年来,每一次行走在四、五千米的高原,看到风雨中星星点点的帐篷,风雪中策马扬鞭的牧人,内心都会生出深深的感慨。感叹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勇气与坚韧,赞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光辉和伟大。

  石渠虽然很美,但高海拔带来的自然环境实在严酷,生存条件相当艰苦,一代代的扎溪卡人无怨无悔在这里坚守着、抗争着,缔造着生命的传奇。1996年,石渠曾经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寒潮和雪灾,时间持续4个多月,最低气温几乎与北极一样,石渠成为了一座冰冻孤岛。越是这样的艰险,勇敢的人们越不会退缩,他们顽强地抵御了天灾,战胜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体现出人类的不屈与尊严。

  △图为看望石渠县包虫病患者(摄影:多吉)

  人的生命是珍贵的。然而有一种病却长期以来严重威胁着石渠人的生存与健康。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患者得病后,可导致肝、肺、脑及骨骼等器官和组织的损害,丧失生活和劳动能力。由于戒杀生等宗教观念和吃生肉喝生水等生活习惯,以及卫生条件差等诸多原因,包虫病在人畜之间传播,石渠县包虫病平均发病率一度达到12%,居全国之首,世界罕见。从2015年起,石渠人义无反顾打响了一场包虫病综合防治的攻坚战。

  仅仅2年过去,成就惊人!这一次我们走进石渠,再也看不到野狗遍地。限养、驱虫、犬粪无害化处理,特别是实现了犬只“身份证”管理,每只狗都带上了电子芯片项圈,进入犬只管理系统,这在全国是最先进的。在攻坚战开始前,大家还开玩笑说,管狗比管人难,如果只有石渠一个县管,它还会往其他县跑,甚至会向青海、西藏跑。现在看来石渠做到了,既不让自己的一只狗出去,也不让别人的一只狗进来。走到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农牧民群众,还是小学生,正在养成不喝生水、不吃生肉、勤于洗手等良好生活习惯。

  △图为包虫病防治知识读本(摄影:尼玛嘉措)

  在我们入住的酒店大厅也摆放着防治包虫病的小册子,宣传工作伸展到了每一个角落。色须寺等一些有影响的寺庙,主动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参与包虫病防治。诊断出的所有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的医治。据最近的抽样调查,石渠包虫病的新发病率已经从12%下降到0.5%。石渠为全国乃至世界包虫病防治探索出了最新、最成功的经验。清凉夏日,带上“千年唐蕃古道”“世界最美湿地”“石刻艺术王国”“吉祥太阳部落”4张精美名片,向着石渠出发!

  (中国西藏网 文/尼玛嘉措)

       相 关 阅 读    

   聆听格萨尔,捡拾散落在高原上的珍珠——甘孜行纪之十四

   康北甘孜,还是那方荣耀之地——甘孜行纪之十三

   康养泸定,在山谷中安放身心——甘孜行纪之十二

   盛德白玉,回家的路并不遥远——甘孜行纪之十一

   在大渡河,遇见川西绝美雪山——甘孜行纪之十

   双城记:亚丁的天空 青德的田园——甘孜行纪之九

   山岩上的丹巴,守望最美乡愁——甘孜行纪之八

   色达,白色冰原上的金马——甘孜行纪之七

   川藏古道,从巴塘的全世界路过——甘孜行纪之六

   拓荒:四位大师开启康藏研究之门——甘孜行纪之五

   这个平安夜,听康定教堂的钟声——甘孜行纪之四

   秘境九龙,探寻“最后的香格里拉”——甘孜行纪之三

   炉霍:破解“民族走廊”密码的一把钥匙——甘孜行纪之二

   传奇:红军在这里就走过了万里路——甘孜行纪之一

(责编: 刘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