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援藏,为了心中的信念

28.08.2014  18:00

  6000名援藏干部、投入260亿元援藏资金、援建7615个项目……一串串数字背后彰显出对口援藏二十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然而,二十年的援藏工作却又不能仅仅概括为这样一串平淡的数字,那些有血有肉的、真实围绕着“”发生的奉献与收获,才是援藏工作中最大的闪光点。

  援藏,为了西藏百姓受益。二十年来,在“依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指导下,援藏工作本着民生优先的原则,把重心向基层倾斜,帮助农牧区群众发展生产,让他们得到更多实惠。近70%的资金和80%的项目投放到基层和农牧区,大大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基层群众直接受益、长期受益、持久受益。

  援藏,为了心中的信念。二十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和信念,前仆后继,放下相对优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内地各个省市奔赴雪域高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经济项目、资金支持,更带来了智力支援、观念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忠诚、奉献和担当,播撒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的关怀。在这一群体中,有些名字我们应该记住:援藏几近失明却依然无怨无悔的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吴镇;三年间在墨脱路上走了二十几个来回的援藏女医生林丽琴;雪域高原上另一个“孔繁森”张宇;用铁镐刻下“为祖国奋斗、吃苦、献身,义无返顾”铮铮誓言的张家明……他们并非来了又去的过客,而是把西藏当做第二故乡,全心全意地为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同胞们谋求发展和福祉。他们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面貌。

  干部人才是时代的精英,是国家的财富。他们中有些人连续多次援藏,有些人夫妻共同援藏,有些人一次援藏终身留藏。由于高原环境和工作强度,不少援藏干部的健康都受到了一定损害,甚者更是付出宝贵生命。

  为西藏的发展和进步付出的并不只是他们。二十年间,还有更多的科教文卫等专业技术人才进藏支援,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改变着西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3年,西藏自治区实现生产总值807.67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20.2倍;财政收入110.4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18.3倍;固定资产投资918.48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43.3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578元,比1994年增长了8.2倍。

  援藏不是留纪念碑,而是真心实意地援助。“醇香的美酒,吉祥的祝福,欢乐的赞歌,洁白的哈达,献给你尊敬的援藏大哥,祝愿你吉祥如意,扎西德勒咻……”不知道谁写的一曲《援藏大哥》,唱出了高原人民的感激和情意。

(责编:徐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