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朝着新型城镇化目标阔步前行

20.02.2016  10:43

青海新闻网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现代化一定意义上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

我省城乡和区域发展尚不平衡,城镇化率低于全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14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委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海东市成为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我省惟一一个地级市。这为促进海东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全省经济均衡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海东市地处河湟谷地,位于西宁与兰州两大中心城市之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信快捷,人口相对集聚。与此同时,海东也是一个贫困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松散的传统农业地区。

在有利与不利条件叠加的情况下,海东市齐心合力,锐意改革,攻坚克难,书写着新型城镇化的海东答卷。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

新型城镇化绕不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决定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质量,只有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才能释放出新型城镇化的巨大红利。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海东的新型城镇化改革从一开始就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方面勤加着力,行政体制、商事登记制度等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

“春江水暖鸭先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海东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的这些改革带来的好处。“我申请并拿到执照只花了半个小时。”2016年1月13日,在海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记者遇到了前来办理执照的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寨镇东村农民马文财。他告诉我们,以前办执照要到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局三个部门,需要报3套材料,分别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一圈跑下来得30多天。如今,只要向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服务窗口报1套资料就可以了。“这对我们这些从田间地头走向城市创业的农民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支持。”马文财说。

海东市稳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市场监管三局合一改革创造了新经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1.1万户,增长26%,呈“井喷”之势,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迸发。不仅如此,市长鸟成云最近谈到了海东在全省的五个“率先”,格外引人注目。

——率先在全省完成市级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

——率先在全省清理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后保留到100项以下;

——率先在全省推行市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

——率先在全省完成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率先在全省完成县(区)事业单位改革。

这几个“率先”得来不易,这是海东人以“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洒下滴滴汗水,换来的令人骄傲的成果。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给市场松绑,优化服务。这些改革举措,为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建立现代政府管理体制,打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钱从哪里来?

2015年11月5日,海东平安大酒店综合会议厅内气氛热烈,海东市政府、海东工业园区与浦发银行西宁分行在此举行签约仪式,全省首支3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平滑基金成功落地海东。

海东市领导表示:“这将有力保障海东工业园区和重大项目资金接续,为推动海东市政银合作、创新融资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加快推进城镇化需要大量资金。政府财力有限,如果光靠财政资金来支撑城镇化进程,寅吃卯粮,靠举债过日子,不仅不可持续,还蕴含巨大风险。

那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钱从哪里来?海东市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持续发力,融资担保平台迅速壮大。2015年,全社会融资总额达到306亿元,增长15%。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22.1亿元和253.8亿元。海东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积极对接,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库建设,已梳理出2015年至2017年成熟项目1174项,总投资1100亿元,拟签订贷款协议900亿元,建立起了有利于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搭建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合作平台。2015年,海东市与省内1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总额125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大了金融对海东工业园区、东部城市群、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及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全市首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乐都三江村镇银行开业运营。青海省首个规范运作的PPP项目——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PPP项目率先运作实施,被评为全国示范项目。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突破口,海东市资本市场培育初见成效。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互助金圆水泥、青海春天药业已上市。海东32家企业正式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3家企业通过发行私募债融资2743万元。一年来,海东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金融市场加快构建,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产业化支撑城镇化

被誉为“青海小江南”的循化盆地,田畴平阔,黄河的臂弯里拥着一栋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和玻璃智能温室——这里,就是海东黄河彩篮现代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走进基地,温棚和玻璃温室里,种菜不用一寸土,浇水、施肥靠“打点滴”,黄瓜亩产可达23000公斤,赞叹之余,让人对海东现代农业有了崭新的认识。“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改善营商环境,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把城市打造成创业乐园和创新摇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提出了这样的愿景。

为达到这个目标,海东以投资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重视园区的集聚效应,加快构建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2015年,海东工业园区功能及主导产业更加明晰,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物流商贸、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体系见到形态。康泰多功能机组试车成功,仙红食品、汉能薄膜、江源铁塔等项目建成投产,以3D打印、环保包装材料等为主的总投资37.3亿元的8个新建项目落地开工。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得到国家批准,成为青海省首个海关保税监管场所,将引领、带动、辐射和服务全省及周边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孵化、创业、产业化功能开始显现,各类入驻基地企业达122家。

不仅如此,海东把握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坚持“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把工业与农业、城区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全市特色优势作物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5%,全市规模化养殖程度达45%。开工建设现代生态牧场15个,建立了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和生态循环的农牧业示范典型,成功探索出了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黄河彩篮”蔬菜基地基本建成,农牧业提质增效明显。

……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海东的发展步伐迈得格外豪迈雄健。从湟水谷地到黄河上游谷地,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项项新建项目落地开工,一个个现代生态牧场加紧建设,一栋栋现代农业温棚生机盎然。

2015年,海东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海东市委书记于丛乐说:“十二五期间,海东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社会形态由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松散型向集约循环型转变。2015年,海东全市城镇化率比“十二五”初增加了12个百分点。”

海东,正迈着雄健的步伐,昂首走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路上。

(责编: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