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三论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15.10.2014  12:23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题: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三论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破解中国的问题要靠发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也在发展。这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福祉所系、心愿所在,也是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在民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讲话中,辩证分析了民族地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密切联系,深刻总结了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科学指出了民族地区的发展目标,对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紧紧围绕团结和进步两大任务,始终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融会贯通,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历史充分证明,紧紧抓住发展这条主线,是实现民族地区和平稳定的根本保证,也是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保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动力。各个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站在历史新起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离不开民族地区在内广大后发地区的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在内的全民族的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东、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由于历史等原因,民族地区多属我国的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总体上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面临的困难挑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薄弱;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然较低;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发展面临的生态制约仍然明显。这些现实情况,决定了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不等于进入同一水平的小康。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从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不喊脱离实际的口号,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扎扎实实工作,让发展蹄疾而步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紧贴民生。千方百计解决民族地区群众的就业,想方设法抓好特困群体的生活,下大力气办好教育,一步一个脚印地建好基础设施,多办顺民心、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不断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以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契机,用好国家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扶持政策,用活国家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等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等体制机制,充分释放政策动力,大力挖掘内生潜力,就能有效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才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传承中华民族大家庭守望相助的光荣传统,发挥全国一盘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始终围绕着促进民族大团结、推动民族大发展凝神聚力、真抓实干,就一定能推动民族地区不断取得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