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森:援藏路上不孤单 用心浇灌“格桑花”

17.03.2017  17:38

  △祖国在我心中。摄影:谢庆云

  中国西藏网讯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习近平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坚强领导下,教育部等部委组织开展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17个援藏省市选派了大量优秀教师组团支教,全面提高了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为推进西藏及四省藏区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工美附中的杨士森老师得知国家号召“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消息后,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经过层层选拔,他于2015年8月4日来到拉萨,开展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谈到援藏过半的支教工作,杨老师说:“每每看到藏族学生淳朴善良的脸庞,渴望获得知识的炙热眼神以及想要得到帮助的迫切之心,就让我更加坚定要为藏族学生做些实事的决心,同时也增强了我援藏工作的信心。”

  △纯真。摄影:拉格

   上得来干得动 援藏教师个个棒

  西藏是地球的“第三极”,环境优美,景色迷人。但是当杨老师真正踏入西藏这片净土时,第一道难关便是高原反应。同行的老师们身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疼、气短、心悸和失眠症状。“一些‘老西藏’和同事们都积极想办法,相互支持。领导也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帮助。”通过短短一周多时间,杨老师与同事们就适应了高原环境,基本能够“自由行走”了。

   勤学习多努力 援藏教师感受藏族文化

  杨老师认为,如果想实施有效的教育,真正走到学生的心里,就必须学习了解藏族的文化,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从藏民族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彼此的信任,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初来支教,杨老师面临的教学任务便是实验中学 “榜上有名”的“双差班”。即使是这样,杨老师也并没有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一到周末时间我就骑着自行车走访拉萨城关区同学的家庭。平时也通过电话、微信、请家长到校的形式,实现了和班里每个学生家长单独沟通学生成长、发展情况。”杨老师的不懈努力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时常有学生擦着眼泪向他竖起大拇指,还亲切的叫他“尼玛老师”,起初杨老师并不懂这个藏族名字的真正含义。一位家长说,“尼玛”是太阳的意思,希望杨老师可以像太阳一样照亮孩子心灵。

 △学习。摄影:王勃

   情爱相融合 援藏教师搭建“友谊班”

  西藏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西藏相较于内地教学水平相对落后、薄弱。杨老师看到这一点,想到一个办法:“我应该充分发挥援藏教师的自身优势,与北京的学校取得联系,争取加强西藏学生与北京学生间的交流。”想法一经提出立马得到双方校长的鼎力支持。随后杨老师的班级与北京工美附中的初二(5)班结成“友谊班”。两个班级开展了书信来往、视频沟通、两地同开一节班会、西藏和北京中学生 “入户式居家修学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这种沟通与信息的交换,让西藏与北京的中学生们彼此了解生活习惯,学习对方良好的学习方法,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储备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作为援藏教师,杨老师只是众多援藏教师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他们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忍受远离家人的乡愁,努力把内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带到西藏,用春风细雨般的柔情去教诲、滋养每一名藏族学生。(中国西藏网 文/周晶) 

(责编: 吴建颖 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