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教 老有所养——西藏昌都惠民援藏工程见闻

28.09.2014  17:05

    新华网西藏昌都9月28日电题:学有所教 老有所养——西藏昌都惠民援藏工程见闻

    新华社记者王守宝

    国庆节前夕,记者走进西藏昌都地区洛隆县孜托镇达古荣小学。虽然已是秋天,校园里的花儿依然开得灿烂,朗朗读书声传递出希望和未来。

    副校长洛松江村介绍,7年前,这里还显得荒寂,“当时,学生还不到40人,教室是三间老土坯房,冬天刺骨的寒风往屋里钻,夏天多雨季节教室漏雨。学生们只能勉强在那样的环境里读书。

    洛松江村回忆说,那个时候学校连食堂也没有,孩子们每天都要从家里带一点干粮和柴火,中午自己生火煮饭,然后三三两两蹲在校园的角落吃饭。

    “以前,很多家长宁愿让孩子在家放牛也不会把他们送到学校。”洛松江村感慨道。

    据了解,2006年,援藏单位投入资金新建了教学楼、师生宿舍和食堂,教学硬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加之西藏又实行农牧区学生“包吃、包住、包学费”三包政策,越来越多的孩子重新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今年,西藏将每个学生每年的“三包”补偿标准提高到近3000元。

    “午餐是一荤两素,每天还会给学生发牛奶或者水果。”四年级学生次塔告诉记者。

    “如今,每当开学的时候,家长会争先恐后带孩子来报名,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洛松江村笑着说,如今,学校的规模已发展到249人。

    下课铃响起,次塔和伙伴们冲出教室,直奔操场玩游戏,绽开高原红的笑脸如同开得灿烂的格桑花,充满欢快和幸福。

    告别达古荣小学,沿着河谷继续前行约20里,是西藏洛隆县硕督镇福利院,这里也是援藏单位援建项目。几位老人坐在福利院门外一侧,晒着太阳、聊着天。

    据硕督镇工作人员介绍,这边老人养老方式主要有两种,家有儿女的居家养老,一些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老人则集中供养。

    走进福利院加嘎的房间,他正在炉子上烧水,老母亲坐在一旁的卡垫上。今年61岁的加嘎,来自硕督镇硕督村,膝下无子女,老母亲今年已81岁,母子相依为命。

    “两年前,我和母亲被接到了福利院,现在根本不用担心晚年生活。” 加嘎说。

    而82岁的斯朗泽珍,以前随女儿生活在拉萨,后来女儿得病去世,她便回到昌都老家,在福利院养老。

    她告诉记者,她的耳朵和眼睛都不太好,但这里有人照顾,还有很多同伴,晚年的她没有觉得多孤独。“医生还会定期过来给我们做体检、抓药,这都不需要我们出一分钱。”斯朗泽珍笑着说。

    傍晚,夕阳照在福利院不远处的白塔上。吃过晚饭,一些腿脚方便的老人便会到白塔处转经,身影铺洒在转经路上,映射出老人平静的晚年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