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基本建成非遗名录数据库

20.10.2015  11:01

    从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江孜县藏式卡垫织造技艺、桑珠孜区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等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再到达瓦平措、次多、吉中等非遗传承人……无一不展示着日喀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喜人。

    截至去年年底 落实非遗项目保护经费1532万

    据了解,截至2014年年底,日喀则市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与非遗名录项目1项3个点;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项目17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名录项目52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8名;县级非遗名录项目135项、民间业余藏戏队72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自治区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

    “早在2005年,日喀则市就通过与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个人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保护经费,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日喀则市文化局副局长赵承刚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落实非遗项目保护经费1532.9万元,落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58万元,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87.5万元,民间业余藏戏队保护经费300万元。

    在此期间,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把非遗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市文化局设立非遗保护办公室。保护工作采取以市指导督导为主,各有关单位、各县(区)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运转。同时,确定各县文化主管部门为非遗保护工程具体实施和具体负责人员,从而在全市形成了非遗保护网络,确保了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全面铺开。

    2014年以来,日喀则抓住撤地设市新机遇,积极推动全市非遗保护科学化、规范化、常规化发展,拟定了《日喀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建设实施方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实施方案》,并初步确定委员会名单。

    吉隆沟文化生态保护区 项目申报工作正有序推进

    指着一摞摞资料,赵承刚说:“前几年,市里组织非遗普查队深入18个县(区),实地拍摄收集资料。”记者在统计数据一栏看到,非遗普查形成影像资料达27200分钟,图片资料3500余张,笔录藏汉文字近320万字,重点性地完成了270余项非遗项目推荐申报工作。

    经过多年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日喀则市各类非遗保护成果作品相继出版。除2007年制作出版的《喜马拉雅风情》外,2012年出版了非遗项目成果图书《后藏风情》及《藏戏之源、艺术天堂——藏戏三大流派精品选集》DVD套集和非遗代表性、抢救性记录材料《江嘎尔藏戏传承人——次仁》。

    已年逾八旬的江嘎尔藏戏传承人次仁从未想到,政府会为他出一本书。他现在最大的希望是能有更多的人学藏戏、唱藏戏,让藏戏一代代流传下去。

    2014年以来,日喀则市逐步建立起市级第一、二、三批县(区)级非遗名录共135项。截至目前,全市构建起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名录体系数据库建设。

    “如今,我们正在着力推进吉隆沟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据赵承刚介绍,这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已完成“申报片”、“申报图册”及《规划纲要》,项目申报工作正有序推进当中。(陈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