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看看青海是怎么做的?

08.07.2017  20:52

中国西藏网讯 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日,青海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中心广场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展示活动。

△精彩的非遗展演展示现场

主会场宣传展示活动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青海省文化和遗产保护成果,进一步宣传《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倡导正确的保护理念,动员提高全民参与非遗保护意识和行动,进一步促进文化繁荣和生态文明建设。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非遗处处长邓福林说:“我省首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放在德令哈,是海西州首次组织大规模、成体系的非遗综合性展演展示,体现了海西州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凝心聚力、团结协作。海西州和省内其他地区要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为契机,围绕振兴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进一步落实非遗保护责任,提升非遗展示利用水平,增强全民保护意识,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发展、惠及民生,努力走出一条城市建设和文化特色融合、经济发展和非遗保护合作的共赢之路。”

启动仪式上,现场近千名观众观看了精彩的非遗展演展示,演出共分多彩家园、守望家园、筑梦家园三个篇章,演出节目包括格萨尔、藏族扎木聂弹唱、土族纳顿、汗青格勒、回族宴席曲、青海平弦《西路英雄》、黄南藏戏、土族婚礼、藏族拉伊、青海花儿、撒拉族民歌、蒙古长调民歌等1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海道情《尕布龙》、西宁八门拳、尚尤则柔等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活动现场,青海省内其他州县的热贡艺术(唐卡、堆绣)、土族盘绣、湟中堆绣、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河湟堆绣、河湟剪纸、河湟皮影、湟中农民画、大通农民画等10项国家、省级非遗项目及海西州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蒙古族刺绣技艺、蒙古族木雕技艺、德都蒙古皮革鞣制技艺、蒙古族毡毛刺绣技艺、藏族石刻制作技艺、汉族刺绣技艺、汉族堆绣技艺等8项省州级非遗项目也参加了现场展示。观众切身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为展品呈现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发出阵阵赞叹。

△海西州非遗传统技艺展示区

△详实的青海非遗工作现场宣传展板

据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才让措介绍,青海非遗保护工作在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认知起步、夯实基础、依法保护三个阶段。如今,青海省已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项,国家级非遗名录73项,省级非遗名录136项,自治州级非遗名录572项,县级非遗名录1237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40名,州级代表性传承人480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208名。才让措说:“如此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迁徙、融合的悠久历史中生成、积淀并传衍至今的, 它们如同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遗存在青海高原这片雄奇粗犷、神秘辽阔的大地上。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让这些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承接于前人,展现于当代,流传于后世。”(中国西藏网 文/央金 摄影/旦木登、图布)

(责编: 胡英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