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为雪域高原奉献热血和青春

13.12.2015  17:23

  新华社拉萨12月13日电(记者刘子明)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漫山遍野的牛羊,这是冬天的雪域高原。“动物防疫无小事,牲畜都是农牧民的心头肉。”看着漫山遍野自在奔跑的牛羊,北京援藏干部左春伟的心里踏实了许多。

  左春伟现任拉萨市农牧局副局长,分管兽医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由于经常下乡,给牛羊防疫,他很快和乡里的农牧民打成了一片。提起左春伟,牧民索朗一个劲儿竖起大拇指。

  “有一次,夜里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有9头疑似染病的黄牛被牛贩子卖到了拉萨的一个牧区。该牧区的牛羊都是几百头在一起散养,万一发生疫情,后果不堪设想。”左春伟说。

  那天,他冒着零下近20摄氏度的严寒,走了4个多小时,敲响了90多家农牧民的家门,逐一排查,终于在凌晨5点找到了那9头疑似染疫黄牛,有效阻止了疫情传播,避免了农牧民3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左春伟是被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为“奔达”的援藏干部当中的一员。“奔达”在藏语中意为兄弟。21年来,一拨又一拨的“奔达”,奋斗在雪域高原,为建设美丽新西藏作出贡献。

  拉萨市群众文化体育中心,是迄今为止西藏最大的援藏单体建筑;德吉罗布儿童乐园的建成使用,填补了高原没有大型游乐场所的空白;牦牛博物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牦牛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近年来,拉萨净土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奶牛规模化小区发展到19个,城关区白定村奶牛养殖中心建设标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古荣糌粑、玛咖酒、尼木藏香等净土品牌市场走俏。

  “拉萨的净土健康产业开展得如火如荼,带动直接就业人员8万多人。”农业部援藏干部、现任拉萨市副市长周普国介绍。

  “在西藏能够耕种的土地不多,通过援藏资金,必须建现代农业。”谈起发展思路,北京援藏干部、堆龙德庆县委书记陈献森兴致很高。

  “老百姓种青稞,一亩地纯收入800块钱左右,如果搞现代农业,就是种普通的蔬菜,一年一亩地纯收入1.9万。如果种高附加值的作物,比如藏红花、藏灵芝等,农牧民的产值收入还要翻番。”他说。

  堆龙德庆县的村民次仁说:“援藏干部给我们带来了好的致富门路,收入提高了不少。

  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阿沛村的藏式民俗宾馆,生意红火,接待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今年分红8000块,真的感谢福建援藏干部傅世宗,他帮我们建的这个宾馆成了俺村的‘摇钱树’。”村贫困户达娃说。

  傅世宗从福建省农业厅争取援藏资金300万元,用于开展产业扶贫效益入户机制试点工作,在工布江达县阿沛村建了林芝市第一家村级现代化藏式民俗宾馆。

  据介绍,宾馆产权由扶贫部门代行管理,经营权租赁给实力强的旅游服务企业,扶贫部门每年将60%的宾馆经营收益发放给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今年帮助了300名贫困群众解决了酱醋油盐米醋茶等生计问题。”傅世宗说。

  平均海拔4300多米的西藏阿里日土县,是西藏境内距离拉萨最远的一个县,有着350公里的边境线,人烟稀少,气候恶劣。来自河北省的援藏干部郭勇,现任日土县委书记,在那里一干就是5年。

  “‘十二五’期间全县财政收入增长了4倍。”郭勇说,“班公湖景区获评国家‘3A’景区,德汝度假村被评为‘全国旅游先进集体’,白绒山羊成为‘国家地理标志’等,发展旅游业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如今的日土县,县城规模比5年前扩大了2倍多,多玛小城镇建设、甲岗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日土宗整体修复建设等一系列惠民脱贫工程正全面实施。

  对于自己的援藏工作,郭勇感言:“援藏不是镀金的天堂而是千锤百炼的熔炉,5年的雪域锤炼,是我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

  从山色空蒙的“西藏江南”林芝,到苍茫神秘的阿里,从日光之城拉萨到青藏高原腹地那曲……西藏七地市到处活跃着援藏干部的身影,他们正为雪域高原的经济发展奉献着热血和青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