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宝中的国宝”瞿昙寺

31.07.2014  11:39


瞿昙寺:深藏在青海拉脊山中的“小故宫 摄影:程德美


揭秘“国宝中的国宝”瞿昙寺 摄影:程德美

  在青海乐都,有一座始建于1392年、历经722年历史风雨的明清建筑瑰宝——瞿昙寺。它被称为“国宝之中国宝”,却“养在深山人未识”;它是藏传佛教寺院,却有着中原宫廷式建筑风格;它是一座寺庙,却维系着青海东部乃至整个安多藏区的统一安定。

  日前,曾参与1995年至2002年的瞿昙寺大修,并发表《青海名刹瞿昙寺》等专门研究瞿昙寺的文章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张君奇接受中国西藏网记者的独家专访,解读瞿昙寺,为您拨开622年的历史迷雾,走近那些不为人知的国宝。

  中国西藏网讯 称瞿昙寺是“国宝之中国宝”,是已故著名古建筑专家、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在1992年到访瞿昙寺时说的。

   抄手斜廊是国内现存的唯一实物

  瞿昙寺内最宏伟的建筑隆国殿及两侧抄手斜廊,是依故宫太和殿之前身明代奉天殿为蓝本建成的。隆国殿前左右对称的大钟楼大鼓楼,模仿奉天殿两边的文楼和武楼(清代的体仁阁和弘义阁)。无论从大木结构、斗拱形制、还是细部隔扇“蔟六雪花纹”、枋头“霸王拳”、垂脊截兽小跑、平座滴珠板、鼓镜柱础,均与故宫建筑一致无二。抄手斜廊是唐宋时期宫殿寺庙建筑格局遗规,屡见于唐宋壁画、石刻和文献中,而隆国殿两侧的抄手斜廊是国内现存的唯一实物。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明奉天殿,其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两侧有抄手斜廊,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时,两侧抄手斜廊被拆除代以卡子墙。建于宣德二年(1427年)的瞿昙寺隆国殿,其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两侧抄手斜廊至今完整无损。其以烘云托月之势使主体建筑隆国殿更加巍峨壮丽,呈显一派皇家殿堂风范。

   官式建筑与地方手法交相辉映

  瞿昙寺中院建筑宝光殿、瞿昙寺殿、金刚殿、小钟楼小鼓楼及配殿、宝塔却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大木结构和木装修为甘青地方手法,尤其是小钟楼小鼓楼及四座小配殿的前檐木结构是典型的青海地方做法,俗称“平枋加猫儿头”亦称“拱檩悬牵”。四座香趣塔是藏式传统形制。官式建筑与地方手法交相辉映,是瞿昙寺建筑的一大特色,是古建筑研究难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