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藏香故里喜事多

08.07.2015  13:52

   开栏的话: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今年是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来,在党中央关心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自治 区党委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展现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成就,营造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浓厚氛围,本报组织专题 报道组分赴七地市,深入50个乡镇,通过镜头和文字,展现广大农牧区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

    今日起,本网推出“跨越——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巡礼”栏目,敬请关注。

    沿318国道一路向西,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沟便在暗香浮动中呈现了。

    跨过小桥,是一片开阔的坡地。蓝天白云,远山近树,绿草茵茵,溪水淙淙。树荫掩映下转动的水车,以及水车旁堆着磨盘大的橙黄色的柏木泥,都为这里添上了美丽的色彩。

    一切的一切,无不告诉人们:这里是尼木,这里是吞巴……

    恍然间,《桃花源记》的情景似乎一一重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

    而窥探“桃花源”的幸福,还得先从藏香说起。

    历久弥新的藏香故里

    “摘豆蔻,捣沉香,松柏作泥花作尘。一缕云烟梦,几代雪域情。”在藏文创始人、藏香发明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吞巴藏香无疑是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记者到来时,加措正盘腿而坐,聚精会神地制作藏香。只见他左手握住牛角,右手大拇指挤压木泥,木泥如有灵性般从牛角的小孔里溜了出来。

    图为吞巴乡群众正在将做好的藏香打捆装箱。记者 高玉洁 摄

    加措的吞巴罗布仁青纯手工藏香厂就位于318国道旁的吞达村。现年48岁的他从事手工藏香制作已经30多年,1995年成立自己的手工作坊,2008年成立了现在的公司,并注册了商标,年收入达20多万元,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加措告诉记者,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在生产藏香。在从村子中间穿过的吞曲河上,分布着大大小小200多个用于研磨藏香原料的水磨。他家的藏香原材料很丰富, 以柏树主干为主料,再配以藏红花、麝香、白檀香、红檀香、紫檀香、水安息等28种香料按适当比例搓揉而成。很有市场头脑的加措,在自己的尝试下,做出不同 的配方,并受到顾客的青睐。

    这里虽然有着悠久的藏香制作传统,但在以前却不是谁都能随便做。比如在人民公社时期,究竟谁来做,做多少,都要有政府部门说了算。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 家觉醒了,20世纪80年代,吞巴乡群众立足于手工制作藏香,开始建起一座座藏香生产磨坊,从此,一捆捆藏香从吞巴乡生产并销售到区内外,甚至香港、台湾 等地。

    尼木县旅游局局长张世杰介绍说,从2006年开始,尼木县就把吞巴藏香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开发,在318国道沿线开发了藏香主题旅游景点、景区,以旅游业带动藏香产业发展。现在,在吞达村200多户中80%以上都在做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