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打造“幸福高原”,雪域普洒“民生阳光”

14.12.2015  12:32

    新华社记者多吉占堆、杨三军、王军、魏圣曜、黄兴

    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民收入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原首府拉萨实现供暖、西藏籍大学生连续4年实现全就业……这是一组令人瞩目的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深入研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大计,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雪域高原绘就了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开启了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的全新局面。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治藏方略,加速打造幸福高原,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先后实施了干部驻村驻寺、“双联户”创建等多项维稳措施,构建起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同时实施僧尼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拉萨供暖、大学生全就业等民生工程,赢得了民心,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科学发展

    改革创新 点燃高原新活力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动力主要依靠投资,过去50年间全社会固定投资累计完成近4000亿元,年均增长18.1%。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环境的变化,投资的边际效益在递减,经济转型升级亟须创新驱动。

    为此,西藏近年来强化学习型政府建设和调查研究取向,向知识要发展,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通过邀请专家进藏调研、专家在内地通过电视电话会议授课等形式,增强干部创新意识。去年至今,已召开10多次全区乡镇以上干部的学习电视电话会议,并把学习内容编印成册下发到干部手中。此外,还聘请了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做政府顾问,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多次面对面向林毅夫请教。

    今年7月份,应西藏自治区政府要求,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化工学部、医学卫生学部等多领域的14位院士抵达拉萨,深入企业和相关部门,就西藏的清洁能源开发、藏医藏药、文化旅游、科技、环保等领域,开展调研把脉。

    为给西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工程院与西藏自治区政府在拉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中国工程院将立足自身人才优势,为西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合作研究与成果转化,组织学术活动,培养和引进人才,实施重大课题攻关。

    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旦增伦珠是这次活动的参与者。他表示,这次签约是新一届自治区政府借助外脑,靠智力支持、创新驱动,推动自治区经济发挥后发优势的延续。

    在事关西藏经济发展大局的决策中,如藏青工业园的设立、西藏饮用水产业、西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和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等重大规划,都注重选择专家为政府部门谋划,甚至跨省区论证的方式,绝不拍脑袋盲目立项。此前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规划论证中,就请了40多位财政部、发改委的专家。

    世界旅游目的地是中央对西藏的定位之一。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西藏第二届文化旅游博览会上,西藏与国家旅游局对接,共同组织邀请亚太地区知名旅游专家为西藏旅游业建言献策。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提出将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打造旅游业升级版,进一步深化西藏自治区与祖国内地和南亚各国的交往交流。仅今年前8个月,西藏累计接待游客14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0亿元,旅游已经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增加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西藏出台了一系列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改革措施。这些鼓励发展的措施使雪域高原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政策洼地,也吸引着全国各地企业的眼球。

    西藏工行部门的注册资本认缴制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措施进一步释放红利,西藏企业迎来了“井喷式”增长。西藏自治区工商局局长李迎春说,商事制度改革既顺应了群众干事创业期望,还是创新政府行政管理之举,尤其对于激发市场内在活力、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西藏共有个体工商户11.15万户,较商事制度改革前增长69.7 %。目前,西藏市场主体达到14.18万户,注册资本(金)35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120%。随着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和市场活力的增强,地方小微企业明显扩张,对于培育高原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带动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系列的措施,助推了西藏跨越式发展。2014年,西藏全区GDP突破900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今年以来,西藏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前三季度全区GDP增长9.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当前,全国产业正自东向西梯次转移。随条件的改善,西藏后发优势溢出态势明显,越来越多的客商和国内外企业,将投资目光从中国的东中部版图转向‘世界屋脊’西藏。”西藏社科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何纲认为,“独特的优势资源、巨大的政策优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和市场前景,雪域高原将掀起新一轮更大投资热潮,经济大发展指日可待。

    绿色发展

    “最后一方净土” 碧水蓝天依然

    既赢环境,又不输经济。近年来,西藏在环境没有受到破坏的情况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在的青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水、气、声、土壤、辐射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这里天蓝地绿水清,“最后一方净土”纯洁依然,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牢固地竖立在青藏高原。

    在经济发展方面,西藏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尽管西藏的工业化水平较低,但为保护西藏碧水蓝天,当地政府始终坚持慎重发展工业的原则,在发展工业中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绝不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填补空白而盲目上马项目,禁止发展高耗能污染企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农牧产品加工业、藏医藏药业、民族手工业等高原绿色、特色产业。

    其中,净土健康产业已凸显优势,成为拉萨经济新的增长点。2013年,拉萨市结合无污染的大气、土地和水源等优势,突出世界第三极净土特色,大力发展净土健康产业带,打造绿色GDP增长极,探索高原现代农业发展新思路,农牧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据了解,拉萨净土健康产业主要为奶产业、藏鸡、藏香猪、食用菌、郁金香、玛咖、藏药材、高原饮用水等产业。这些项目在促进农牧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移等方面成效明显。据不完全统计,2014、2015两年间,全市净土健康产业直接就业人员达到8.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12.5万人。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截至目前,拉萨市净土健康产业公司达88家,其中年产值过亿的企业有7家,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5家。目前冠以“拉萨净土”品牌的健康产品已经形成系列,部分产品销往内地市场,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在环境保护方面,西藏各级政府严格遵循“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经济总量远落后于兄弟省份的情况下,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中的底线、生命线和高压线,严禁“三高项目”进入西藏,落实矿产资源开发“一支笔”审批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保护好雪域高原碧水蓝天。

    西藏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多次重申:“要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中的底线、生命线和高压线,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构建起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庄红翔告诉记者,近年来,西藏环保部门不断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了重点领域环境监察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监管工作,对交通、水电、旅游、矿产等重大建设项目实施了生态环境检查工作。仅去年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4000余人次、检查企业(项目)近2000家次,对存在环境问题的23家企业责令限期整改。

    此外,去年西藏还首次建立了环境保护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的奖惩机制,正式实施《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对全区74个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加强环境违法惩治,西藏环保部门与公安、检察院、法院正在拟定《关于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环境保护违法犯罪案件移送、会商督办、联合调查等工作机制。

    在开发生态旅游时,西藏更是以保护为主,坚持先规划、先环评,后开发的原则。

    羊卓雍错是西藏的神山圣湖之一,风景如画,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2012年,曾有开发商想在湖上开通游艇观光项目,获悉此事后,山南地委、行署立即进行调查核实,要求立即停止相关项目开发,同时下了死命令:今后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羊卓雍错湖面上进行任何旅游开发和商业经营活动。

    与此同时,进一步建好生态保护区。截至目前,西藏已建立2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8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地质公园、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7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4.5%。

    中科院监测研究报告显示,西藏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均为一、二类水质,空气质量全天候保持优良。如今的西藏,山川秀美、河流清澈、植物繁茂、动物多样,依然是世界天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和谐发展

    “民生阳光” 普照雪域儿女 

    久居高原的人们都能明显感受到,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甜美。

    昌都市察雅县新卡乡村民拉巴这段时间笑得格外灿烂,因为生活充满“光明”。“以前家里经常停电,照明用电都保证不了,取暖靠烧牛粪,家里买的电器经常用不上。”他说,如今晚上家里一片明亮,“电视机、洗衣机、冰箱都可以用,日常生活很方便。

    拉巴的灿烂笑容得益于去年完工的川藏联网工程。这项投资66亿元的工程结束了昌都电力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近50万人的用电问题。

    近年来,西藏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随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提升,西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水泥路通到县乡;高山峡谷间的溜索成为历史遗迹;汽车逐渐代替马匹……

    得到显著改善的还有广大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已连续实施7年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在2013年圆满收官,230多万名西藏农牧民告别了昔日低矮、阴冷、人畜混杂居住的土坯房,住进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温暖明亮的新房,全区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两三成。

    西藏是经济小省、财政小省,但却连续多年拿出七成财政用于改善民生,连续多年办好利民惠民、利寺惠僧等“十件实事”,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就医、就学、社保、医保、安居、增收等实际问题。

    拉萨市低保户朗杰卓嘎一家,今后再也不惧怕寒冬了。在她家里,每个房间都装有暖气片,厨房还配有壁挂炉。朗杰卓嘎说:“冬天屋里再也不是冷飕飕的。”目前,拉萨市供暖工程已覆盖10万余户,基本实现城区全覆盖,彻底解决了群众冬季取暖问题。

    西藏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从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体系,自1985年在农牧区中小学实施“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政策以来,西藏已经连续14次提高“三包”标准。同时,西藏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营养改善计划。

    阿里地区普兰县霍尔乡中心小学学生小次旦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午餐后可以领到大苹果。“我在学校吃得好住得好,每天还有苹果吃,我很喜欢学校。”小次旦的经历正是西藏教育发展的缩影。

    “所有学生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马升昌说。从学前至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年资助师生超过153万人次,资助金额超过23亿元。

    同样发生巨变的还有医疗条件,给人尊严和保障。以前,很多妇女生孩子甚至只能待在牛棚中。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求助现代医疗手段。回想起去年临产的场景,墨竹工卡县农民韦色依然心有余悸。当时,母子均面临生命危险,紧急送县医院剖宫产后母子才平安。

    过去,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医疗卫生机构,从医人员不足百人。半个世纪以来,西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全体农牧民,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不断创历史新低。

    西藏自治区卫计委主任普布卓玛说:“得益于不断进步的医疗条件,西藏人均寿命已从过去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68岁,全区人口从过去的114万人增加到317万人。

    同样让人感到幸福的还有受到保护的宗教信仰自由,以及自由祥和的宗教信仰氛围,信教群众朝佛的心更加舒畅。

    大昭寺前,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信众磕长头;布达拉宫脚下,摇着转经筒的人群熙熙攘攘;哲蚌寺里,一年一度的展佛活动依旧……仅2014年,就有超过1400万人次参加西藏重要宗教活动。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充分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主管理和发展本地区文化事业的自治权,依法保障西藏人民继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自由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目前,西藏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87处,寺庙僧尼4.6万多人。活佛转世制度按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得到延续。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得到满足,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生态良好。巨大的发展变化提高了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眼下的西藏虽天气转冷,但商贸繁荣、游人不减、处处祥和……

    2015年是西藏极为重要的一年:走过50个春秋的自治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描绘了美好蓝图,吹响了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时代号角。我们决心,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美丽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