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50年]李国柱:“感觉自己还是西藏的一员”

05.08.2015  15:46

  编者按:50年的历程,在西藏这片高原热土上,发生了无可比拟的巨大变化。每一个新起点、新跨越发生的当下,都留有一代代与西藏结缘、有故事的人的印记。而流淌在每个人心底的那段西藏时光,也正是岁月长河中最珍贵的记忆,浓缩着一个时代的梦想。

  18岁赶着牦牛进西藏,在那里整整工作23年,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语……作为首批进藏女兵,今年已经83岁的李国柱深情地说:“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一份始终未了的情缘。


2011年7月26日,李国柱在布达拉宫广场(采访对象供图)

  “我从年轻时候就到了西藏,然后爱上了那里。在那里几十年,现在虽然是回来了,每天想到的、看到的还是西藏的东西。每天看完新闻联播后,都会转到西藏台。总而言之,我总不愿离开西藏,总愿意把自己放在西藏的成员里头。”83岁的李国柱说起西藏,还是一脸深情的样子。

  身着宝蓝色上衣和黑色裙子,眼前的李国柱精神矍铄,只有贴着胶布的手不经意间透露出一点讯息。这位老人前不久刚刚住进医院。听说要聊西藏,她特意跟医院请假赶了过来。

  1989年退休后,李国柱受聘在西藏自治区驻北京办事处经联处暨西藏“一江两河”项目办公室工作。“这不又是西藏吗?我又干了5年。”李国柱说,从18岁赶着牦牛进西藏,她在西藏工作了整整23年。加上退休后的5年,整整28年。除去中间在福建、山东工作8年,几乎全部的工作都与西藏有关。就连1980年调到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以后,又是因为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被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部,做与西藏等相关的少数民族工作。

  在李国柱心中,西藏是她的第二故乡,也是一份始终未了的情缘。

  雪域情深

  《带不走的雪域情》是李国柱最近写的关于西藏的文章,发表在2015年6月7日的《西藏日报》上。

  “我写了三本书以后,基本不想再写了。但实际上每年至少要发表三四篇文章,都是关于西藏的。”李国柱说,现在写东西都是有选择的,被什么事情触动了就写。

  退休后,在“一江两河”项目工作了5年,李国柱想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写东西。写什么呢?她和几个当年一起进藏的女同志商量,能不能把进军西藏女兵的事写一写。“写了5年,就在这个房子里。我是主持人之一。”这本书就是《首批进军西藏的女兵们》,曾获得过西藏自治区精神文明奖“五个一工程奖”。

  编完此书后,李国柱心里有点疑惑:我从来不会写书,这样就算书吗?那我就写写吧。就这样,有了第一本书《西藏江孜1904年抗英斗争的历史记忆》。“江孜地委政策研究室调查了很多材料,我想办法把这些材料从日喀则档案馆借来。藏文是我和几个同志翻译的,很多都是我亲自调查的,当时还有政策研究室的几个同志。”2004年,此书出版,正赶上西藏抗英100周年。李国柱还受邀参加了纪念活动。

  “回来后不久,我一想还应该把我1950年进藏期间跟西藏有关的事情,把它梳梳辫子,写一写。最后又写了两本,一本是《一个女兵的西藏人生》,另一本就是《我的西藏未了情》。加在一起一共写了三本。”李国柱回忆说。

  李国柱说自己文化不高,也不像作家那样会润色,“笔墨粗浅,文章表述的却都是真实的经历和真实的感悟,以及对西藏深深的眷恋之情”。

  这些书出版后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书中内容多次被各种书籍、刊物引用转载。去年,西藏江孜抗英斗争110周年,《北京日报》专门刊登了两大版,主要参考了李国柱的《西藏江孜1904年抗英斗争的历史记忆》这本书。“有好多读者看到后反映,怎么英帝国主义还侵略过西藏?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他们刊登,也不嫌我写得不好,让读者看了还能增加知识。”对此,李国柱感到很高兴。她说,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才能对西藏了解得更清楚。


2000年10月,李国柱和昌都房东甲容(采访对象供图)

   亲如一家

  最让李国柱怀念的还是那里的人。“我对西藏很有感情,对我接触过的人都很有感情。”这其中,有不少是藏族同胞,有上层贵族,也有普通群众。她印象最深的是曾经的三个“房东”。

  “我们进军的时候碰到的藏族同事很少,走的基本都是荒地,碰不见什么人,而且我们是集体行动,开着队伍集体走,也不能住民房。他们的房子也很小,住不进去,我们也不可能住。后来我们驻军的时候才有群众。

  驻军时,李国柱遇到了她的第一个房东。一位藏族姑娘,当时只有十几岁。“当时我们不会说藏话,怎么办呢?我有空下了班,就去房东屋里坐坐,一句一句地学藏语。鼻子眼睛耳朵怎么说,吃饭怎么说,睡觉怎么说。慢慢学会了一些藏语。”因为跟房东搞得关系比较好,每次科里借东西都是说,“叫李国柱跟他们借”。

  有这样一件小事。那时,李国柱奉命上山修川藏公路,要去两三个月。头一天,她跟房东说,要出发去修路了,两三个月才能回来。因为当时不太会说藏语,就用手比划。比划完后,房东没有听清楚,以为她要出发不回来了,心里非常难受。“最后,她(房东)就做了几个饼子,昌都叫锅盔。”李国柱比划着说,“这么小的饼子,粮食做的。当时粮食少,经常饿肚子。几个饼子就是不得了的礼物了。”房东心疼她,怕她饿着了,一定要将饼子放到她的饭包里,让她饿了偷偷吃一点。李国柱说,我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样的礼物怎么能收呢?“第二天,我走的时候,我们科里的同志们都来送我。扛着背包,拿着饭包,房东把饼子放到我的饭包里面。我说,这不行啊,我要检讨啊。她一定要给,我推着不敢收。最后我们的科长点了点头,准许我收下这几个饼子。送别的时候,她还一路哭着。别的同志跟她解释,不是去了就不回来,两三个月修了路就回来。

  1990年,李国柱随丈夫阴法唐一起参加昌都解放40周年纪念活动。“我去找我的好朋友,因昌都建设很快,找旧房子不容易,我找了好半天,才找到她家。两个人见面后高兴得抱头痛哭。他们家里人也感觉亲人回来了一样。我也感觉像见了亲人一样。”李国柱将随身带的毛衣送给了好朋友,还和她以及她的家人合影留念。

  李国柱说,每到一处,借住在群众的房子里,她跟房东都处得特别好。

  1961年至1962年,李国柱在亚东蹲点宣传“边境十条”,一共住过两家,有两个房东。其中一家房东叫多吉,妻子叫次仁卓玛。那时候,李国柱每天开会回来很晚,多吉都给他留一点“突巴”,让她吃了暖暖身子好睡觉。有时候太晚了,多吉就出去找她,怕她遇到坏人,出什么事。

  1985年,李国柱返回西藏。多吉夫妇听广播得知李国柱来西藏后,准备买票去拉萨看她。结果没想到,李国柱参加完活动后,搭了一辆便车专门去亚东看望他们和乡里干部群众。当年蹲点的村已经变了模样,家家户户盖了新房子,门前种了苹果树,生产生活有很大改善,群众述说当年工作组领导群众搞生产的故事。临走时,村里的群众一定要让李国柱带青稞酒和苹果回拉萨。

  1996年的一天,李国柱北京的家中突然来了一位藏族姑娘,说要找她。原来是房东多吉的女儿尼珍,她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父亲让她拿着照片来北京找李国柱。“以后每个星期我都让她到家里来,改善改善生活,再看看她学习的情况怎么样。”尼珍毕业论文写的是《论 藏传佛教 》,李国柱看了后,就从家中找了一本书,让她拿去看。后来,尼珍回到西藏达孜县乡镇工作,一直和李国柱保持着联系。亚东发生地震时,李国柱向灾区捐了款,并且询问尼珍家里的情况。内地非典时,尼珍急得不得了,从西藏寄来药品,藏医说这个药可以抗非典。“寄了这么一大盒” ,李国柱比划了一下,尼珍说,阿姨你一定要活着,要吃这个药,还可以用药熏家里避免非典传染。“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联系。上次,孩子回去(西藏)的时候还带了一些东西送给她和家里人。

  李国柱说,离开西藏后,他们回去十几次,每次都去看看以前的房东和朋友,“就像走亲戚一样”。他们的子女也继承了这些好传统,和藏族同胞亲如一家,“寄个东西,问寒问暖啊,这方面工作做得比我还要多”。李国柱欣慰地说。


1952年夏,李国柱在江孜穿军装留影(采访对象供图)

  未了情缘

  前不久,李国柱住院的时候,也没有闲下来,还在审阅西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向西藏50周年大庆献礼书《妇女志》,共120万字,书写了审阅意见。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作为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历史见证者,李国柱感觉自己有必要为之做一点工作。

  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革命史编写组曾经出过一本《西藏江孜革命回忆录(1951—1964)》。“这个回忆录,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没找到,没有包括进去。虽然江孜分工委都撤销了,但是那1000多人的功绩也应该载入史册。”于是,李国柱向西藏党史办提了一个意见,是不是可以把这本书充实一下再版。党史办接受意见,立项,并将此书作为向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献礼书籍之一。

  这项工作的前期工作,都是李国柱在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做了大半年。她多方联系,找到了200多人,整理他们的姓名、地址等一些基本情况,并动员他们写在江孜工作的情况。目前,她征集到60多篇文章。

  “今年5月,西藏党史办的人来,把我找的东西,一大提包,连名单加材料全拿去。他们是向50周年大庆献礼。我也算做了这么一件向大庆献礼的工作吧。”李国柱说。

(责编: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