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公布2014年平均工资 专家称统计数据有失公平

17.06.2015  17:48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姚毅婧):近日,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2014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全国平均工资为49969元;此外,伴随着各地方省份平均工资数据的陆续发布,随即引发广泛热议,网络上不断出现自己工资“拖后腿”的声音;也有不少网友质疑,这个数据准确吗?是怎么得来的?

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解释称,统计数据与个体感受差异大,是每年数据发布后常有的反应,由于工资是偏态分布。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部分人工资水平低于平均工资。

大部分人工资年年“被平均

统计局:偏态分布

近期,全国平均工资出炉后,各地2014年平均工资数据陆续公布。数据显示,在已经公布的省份当中,北京的平均工资最高,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2268元,是目前全国唯一突破10万元大关的地区,这一水平是目前最低的河南省(42179元)的2.4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地区工资差距是一个表象,实际上是行业差距的原因,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不一样,他同时强调,处于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当中的国家,产业结构特征难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北京第三产业为主,高收入产业居多,例如金融业,还有很多企业总部位于此;而河南是农业大省,所以收入相对较低。

平均工资”这个数据,可谓既敏感又不讨好。年年发布,年年遭到民众“质疑”,感觉自己“被平均”了。有媒体评论指出,民众感受与官方数据的错位,隐含着社会焦虑。这种焦虑一方面来自对没有共享发展成果的失落感,一方面也包含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人家都涨工资了,我怎么还这么困窘逼仄?最后结果就是深深的被抛弃感。这样的结果,很多网友感慨,“拖后腿了、被平均了”。

工厂、企业最低层员工月工资大多是两三千元,一千多元一个月的也有不少。这样的工资水平的人群,在中国占了很大部分吧?”对于平均工资数据,网友感慨,“这样的统计只会再度降低幸福度。

这样的统计数据有失公平,现在公布的平均工资本身是偏高的。”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强调,社会平均工资的统计范围是规模以上企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低收入人群的工资并没有纳入进去,比如,农民工。也就是说,低收入人群恰恰是被平均的那部分群体,这部分群体的工资涨幅远没有那么高。

中国凡是讲平均的概念,大概是60%-70%是在平均线以下的,这是经验之谈,也是事实。”在唐钧看来,收入高的人把平均线拉上去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来贫富差距过大。

多数省份未超全国平均水平

专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际在线记者注意到,新的全国社会平均工资再次以高于10%的平均增幅上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显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6339元,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1%;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6390元,同比名义增长1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0%。

从现已公布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多数省份未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同全国平均工资水平56339元相比,北京、浙江、广东、青海这4个省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在城镇私营单位中,同全国平均工资水平36390元相比,也是仅北京、广东、重庆、浙江这4个省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有网友称:“河南和河北,一个供水,一个供粮,现在成了最穷的地方了?

这种情况是正常的”,白景明认为,在现在的时点上,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关键在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在配置要素的过程当中,各个省的行业结构不一样;从结构上来说,也反映出我国的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比较高,农业占GDP比重的9%左右,这比发达经济体高出了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占GDP40%,在这种情况下,反映工资上,很多省份都是低于全国平均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