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艺术的“工匠品格” ——记“大国非遗工匠唐卡艺术展”在京开幕

08.09.2017  16:24

制作一幅唐卡,需要足够的耐心、耐力、时间和精力,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创作出精品。为了让大众近距离接触这项艺术,看到它、欣赏它、懂得它,近日,“大国非遗工匠唐卡艺术展”在京开幕。图为展厅一角。

唐卡艺术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凝聚着西藏宗教文化艺术精华和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此次展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特地精选出100名画师的120幅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其中不乏大师级的作品。图为黑唐释迦牟尼佛。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陈四光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一带一路”为非遗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可以借此开展大国非遗工匠工程,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打造非遗经济,让大国非遗工匠的技艺得到更有生命力的延续。图为一位观众正在用手机拍摄唐卡作品。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大国非遗工匠专项公益工程”从今年3月份开始,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四个省区寻找了一批德艺双馨的唐卡画师。开幕式上,基金会同时宣布对唐卡领域进行资助。图为展厅一侧。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展览展出的主要是来自青、藏、川、甘四地的中国工美大师、国家级非遗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唐卡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级工美大师以及省级唐卡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精美画作。图为唐卡作品释迦牟尼。


2006年,唐卡成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在政府的支持下,唐卡艺术开始走出藏区,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唐卡使用的颜料多为矿物质和植物颜料,如金、银、珊瑚、玛瑙、珍珠、朱砂、绿松石、青金石等。一幅唐卡的完成,短则半年、长则十余年。图为唐卡作品局部。

漫步展厅中,能感受到一种穿越千年的“工匠品格”。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唐卡,都出自大师智慧的沉淀,精妙的构思和灵巧的指尖。从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到开眼、缝裱等一整套工艺程序,每一道都演绎着“工匠精神”。这一兴盛于千年以前的古老绘画技艺,在画师笔下正焕发着时代的光彩。图为唐卡作品局部。(中国西藏网 文/图 郎宁)

 

(责编: 周晶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