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山西北方农牧交错带呈现生产生态新景观

16.08.2017  09:56

  8月14日,走进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双碾乡,只见坡连山、山连坡,一眼望不到边的都是郁郁葱葱的牧草,好似在广袤的大地上铺了一张没有边际的绿色地毯。那气势磅礴的饲草基地简直就是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

  看着繁茂的苜蓿紫花,他们的心里乐开了花

  双碾乡地处雁门关口,这里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气候交汇带,是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带,也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农牧交错带和世界四大农牧交错带之一。但近几十年该区沙漠化急剧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已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2016年,农业部提出要通过5—10年的时间,努力改变这些地区的农业格局,国家提出要建设百万农牧交错带,朔州是农牧交错带里的核心区。

  山西省抓住国家“粮改饲”的战略机遇,提出把晋北打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标杆”。创新观念,示范引领,实施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从紫花苜蓿等饲草种植、草食畜发展、龙头企业建设等多方面为“粮改饲”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按照种养结合的要求,组织规模化的牛羊养殖场与饲草种植户签订购草合同,由养殖场提供种子、地膜等农资产品,由种植户负责饲草管理,最后由养殖场统一加工收购饲草。这样种养对接,草畜配套,互惠双赢……

  截至目前,率先试点的大同、朔州两市的10县区,已由种粮改种饲草百万余亩,两市粮食、经济作物、饲草的种植比例,已由试点前的77∶19∶4,调整为60∶19∶21,一批粮农成功变身草农。

  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奶牛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截至目前,雁门关地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已达329.49万亩,牛存栏86.9万头,其中奶牛存栏31.1万头;羊存栏1000.38万只,年出栏268.7万只。

  朔州市只用两年多的时间,发展青贮玉米、苜蓿为主的优质饲草77万亩。饲草的大发展,使全市粮食、经济作物、饲草的比例发生了大改变,目前为38∶19∶43,饲草面积首次超过了粮食面积。饲草的大发展,促进了朔州市牛羊产业的大跨越。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228个,奶牛存栏量达到18.75万头,90%的成母牛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预计年可产鲜奶55万吨以上;全市建成标准化肉羊养殖小区357个,肉羊饲养量600多万只,70%的肉羊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牛羊已成为朔州市的支柱产业和靓丽的名片。

  应县引进全球乳业巨头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建立恒天然(应县)牧场,养殖奶牛3.3万头。它带来了国际一流的奶牛,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为本地养殖场提高水平,为提升本地牧场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生产生态呈现新景观,村民个个发“”财

  雁门关地区寒冷干旱风沙大,土地退化、沙化、盐渍化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山西把生态建设和草牧业发展一同规划,采取多种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积极修复生态,为草牧业发展创造条件。总计完成了风沙源草原治理任务32.542万亩,其中人工草场建设28.61万亩;草种基地建设3.932万亩;作为全国唯一的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市,朔州通过种草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们每年种草收入就增加了170亿元。他们还建设牲畜舍饲棚圈194.52万平方米;建设青贮窖112.57万立方米。获得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如今,项目区的草地植被指标有了明显提高。据监测,工程区内的平均植被盖度为75%,比非工程区高出18个百分点;高度和鲜草产量分别为27.9厘米、5232.6千克/公顷,比非工程区分别增加69.6%和93.0%。山坡河滩绿了,牛羊的饲草有了。

  伴随着生态环境变美,农民的腰包逐渐变鼓。怀仁县是养羊大县。现在,全县已建成标准化肉羊养殖小区642个,肉羊饲养量达410多万只,年屠宰加工能力600多万只。走进素有“养羊第一村”美誉的亲和乡南小寨村,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羊,蓝顶白墙的标准化羊舍,一排排、一列列从村头延伸到村尾,很是壮观。村民崔海生说:“现在大伙真是发羊财了,我一年下来能赚10多万块钱,日子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