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藏大】积极构建实践平台 不断提升社区管理教育质量水平 胡洁

13.08.2017  20:23

        社区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科中专门研究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社区治理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行为规范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社区管理学教学,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型城镇化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来自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又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指导和服务。只有教学与实践联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为社区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在新形势下,社区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间竞争的激烈化,社区作为基层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城市生活的基层组织单元,在空间布局上,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空间,社区兴则城市兴,社区停滞城市必然不会昌盛。良好的社区环境、发展的社区经济、繁荣的社区事业,必然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区的公平正义、民主平等、团结互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积极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真正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的发展有利于重建基层社会、完善基层民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西藏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在西藏,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我区民族众多且风貌各异,是一个多元文化长期并存且交融比较集中的地区。然而,由于历史、自然的因素,在西藏现代社会中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且在共同的地域内社区也存在着差异性的发展,经济文化交融越频繁、越深入,社区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越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等方面处在最前沿,是社情民意的发源地和“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指出,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社区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促进社会融合、丰富精神生活、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加强社区治理,可以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合理解决利益诉求,听取群众呼声,有利于凝聚人心,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适应城镇社区发展的新要求,西藏有两所高校开设了《社区管理学》这门课程,课程的开设立足于西藏的实际,以期能从不同的社区管理背景下,教会学生运用现代化的社区管理方式、手段、方法去规范社区的各种管理行为,为基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专门人才。本着立足西藏、服务西藏的宗旨,西藏的高校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在极具特殊属性的高原地区教书育人的路子,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在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经过几年的课程教学后发现,在实际的社区管理教学模式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社区管理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平台。社区管理学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区管理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社区工作的适应性以及自主性、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学生只有系统掌握有关社区管理的知识及相应的社区工作方法、技巧,才能在社区工作中发挥作用,乃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二,教学环节与社区治理创新相脱节。为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区各地市、各社区在社区治理上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坚持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先导,以社区民主自治机制为基础,着力于制度化建设,通过建立与社区事务的实践联系,引导居民和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协商参与辖区内公共事务,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潜在的矛盾冲突,促进社区、居民及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等各项工作都在不断创新,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对此体现得不够,学生对社区治理创新的新进展新成效也不了解。教学落后于实践,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就难以适应社区建设的需要。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实践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区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社区,服务的对象也是社区,如果教学与社区割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掌握了一大堆理论知识,从书本到书本,一旦遇到现实问题,就会一头雾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人,在社区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西藏社区建设日新月异,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这也是制约我区社区发展的一个瓶颈。高校担负着为社区建设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重任。大量留得下、用得上、起作用、永不走的人才怎么培养?知识培养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实践培养也是一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个都不能少。其次,是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必然要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社区管理学的认识来源在社区,大量的问题、矛盾在社区,众多有益的探索和经验在社区,创新社区管理学的源头活水也必然来自社区。第三,是让学生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的必然要求。我们社区管理学培养的学生,将来的人生舞台在社区,建功立业的地方在社区,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为做好工作提供基本的思想基础。没有群众观点,不会做群众工作,在社区就没有用武之地。大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有了社区的实践,学生了解社区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知道民生的艰难,发现群众中蕴藏的创造力量,对于他们树立专业思想,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视社区居民为父母,从而立志为人民服务,具有重要作用。社区管理学的教学,必须以书本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用社区实践支撑专业脊梁。

        二、以创新的办法推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创新,以实践育人为根本目的,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学校与社区互惠相结合,提升学生素质与提高居民文明程度相结合,充分调动社区、师生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1、创新实践教学联动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创新实践教学联动体系。社区的实践有需求,高校有智力优势,这是创新实践教学联动体系的客观条件。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进入了全方位提升的关键时期,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化落实,中国新一轮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提升,集聚的城市膨胀和扩张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公共治理和基层建设问题。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地区,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着历史名城保护、城市空间扩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市交通、住房、农牧民工融入和城中村改造等一系列难题。这些难题仅靠社区自身不能很好地解决,以专家学者和经过系统学习过的学生作为一种力量,参与到社区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在其中主要发挥研究、咨询、策划、创意和监督等知识性功能,成为社区治理结构中智力之源和知识支撑,是高校参与现代城市治理的组织载体,也是高校在城市治理中发挥智力作用的基本途径。高校教学和社区实践联动的体系,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党委领导确保方向,政府负责确保实施,社会协同确保形成合力,公众参与确保充满活力,最终形成社区社会治理、实践教学联动的复合协同治理体系。二是拓展实践教学的模式。学生在社区实践,不能仅走走看看,听听介绍,而是要融入社区,融进居民的生活。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微事务”嵌入居民生活,这些微事务包括扶弱敬老、建立微圆梦爱心小屋、爱心书屋、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等。通过这些活动,弘扬“携手四方、共创社区”的区域精神。现代商品经济既激发了社区的经济活力,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如人际关系淡薄、“只扫门前雪”、一些人对公共事务不热心等。要为学生主动设置议题,参与帮助居民树立社区共同体意识工作之中。通过组织打扫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等活动,帮助居民积极培育辖区单位和居民共同创造美好家园的理念愿景。通过社区资源共享、事务共商、活动共办,让居民不断深化区域化发展的整体意识和街道、单位、居民在区域治理中的平等关系,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推进区域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要注重学生在社区中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生活工作技能,发挥学生的知识优势,在社区开展“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参与普法活动等,通过活动营造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氛围,使居民增强社会责任感、道德水平、公民意识。这是一种对于治理内容不断细化基础上的整合过程,从而使小事物治理发挥到最大效能,同时也让参与的学生有获得感、成就感,从而深深体会到社区实践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提高自己品质的熔炉。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在拉萨市建立实践教育基地1个,同时在拉萨市和其他市(地)建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拉萨市的社区治理在全区居于领先地位,创造的模式和经验在全区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我们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全区的,在其他地方建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于学生掌握全区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树立全局观念,也是不可或缺的。实践教育基地和实验教育示范中心的社区,必须有基层社会整体感、系统性、细密化和协调功能,要有全方位的多元互动式治理。实践教学可以选择拉萨市区条件适当的社区,同1个社区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同10个社区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于实践教育基地和示范中心,高校要通过专业化的技术和手段帮助社区完善各方面的管理和发展工作。二是推进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分组,每8到10人为一组,一组配一个指导老师,课程开设一学期,其中实践一个月,实践也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源,鼓励老师参与其中。老师可以提供更加专业、更加直接的知识帮助,也可以将学生纳入自己的科研计划或者科研项目,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收获,尤其是经过和学生在共同实践中不断讨论、修改和打磨过的学术成果会更加现实地反映出基层的民众和社会。这样的学术成果更能为当地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经济发展等方面决策的意见,这也是家国情怀的真正体现,高校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回馈社会。在实践指导老师方面,可以开放办学,聘请社区有一定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解决从书本到实际之间缺乏桥梁的问题。三是制定实践教学相关标准。在课程设置上,规范化地构建一套“以专业学习为主、课程教学实习和专业实践课程为辅”的人才培养路径。并通过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实践课程等手段,有效地将社会实践工作融会贯通到专业培养体系当中,逐步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社会实践本科教学模式。

        3、激励师生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一是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要培养学生努力掌握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需要的科学理论、专业知识和先进手段,老师必先不断提高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自觉性。“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非常不理想的状况。做好实践教学,必须先从教师做起。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社区建设的科学知识,为实践打下理论功底。学生在实践中,要融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工作和志愿服务中加入基层社会治理。要向学生加强社会治理技术的推广,包括社会治理过程中运用到的工具、方法和方案,尤其是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对社区的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分析和处理大数据的社会行为研究,增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处理基本社会事务的能力。二是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实践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师生共同制订实践计划,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实践记录,每周提交实践笔记,实践结束时提交实践报告。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许多案例和“闪光”思想及灵感、体悟是非常珍贵的,往往是平时积存的疑惑,把即时的心得体会不断地记录下来,及时进行加工处理,才可能集腋成裘,完成认识上的飞跃。指导老师按照实践表现、实践笔记、实践报告给出实践成绩,学生实践笔记、实践报告全部提交学院存档。专业实践结束后,学院组织举办实践报告分享会,为不同实践地点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三是优秀的实践成果可以代替毕业论文。学生接受过专业的实践训练,培养了扎实的基本技能,既能做深度的调查,又能写出材料。他们通过社会实践的训练,通常会建立起敏感的问题意识,能够把这些问题分解到可操作层面上去多途径地寻找支撑讨论分析的材料,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撰写实践报告的能力。从建立问题意识到完成报告,重视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社会上多元人才需求的贡献还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从中选取优秀的实践报告作为其毕业论文,并在毕业推荐中有适当倾斜。

        4、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是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学校学院设立一定规模的资金项目,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反映在工作中存在“上门跑断腿,说情磨破嘴”的情况,为居民排忧解难,但不少问题难以解决,并且费时、费力、费心,效果往往不佳。这种情况下,可以就学生在社区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去研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学生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对合理解决基层问题是一个贡献,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推进政社互动,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活力。学校可以向街道办事处提出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工程,以政府购买服务或者实施公益创投等形式,通过社会组织与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开展项目的方式,投入适当资金,在居家养老、扶贫助困等领域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培养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在项目实施中全程由专家学者带领学生参与其中,这对推进政府工作在社区层面的创新是一种实践,也为基层社区工作创新思维方式提供了支持。三是带领学生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居民是社区工作的资源,也是社区工作的归宿,他们既是开展社区工作的依靠对象,又是实现社区工作目标的受益群体,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提高居民对社区工作的参与热情,便于开展工作,也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区居民建立关系应本着热情和互动的原则,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集体性的,可以通过讲话、访问、电话交流、电子媒介等不同形式进行。

        5、把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相结合。教学实践活动是双向的。一方面在实践基地和中心,让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为用理论指导实践作准备;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在师生的参与中,获得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的载体,为社区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一是加强侧重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各行各业、各层次从事管理性质工作、负有管理责任的未来的管理者,管理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管理者的能力素质,能力素质包括思维能力、作业能力和合作或处理群体关系的能力。具备这些能力素质,管理者能有利于调动、激发和解决群体的潜能和积极性,增强机构的整体能力,这是管理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管理者永无止境的追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仅从书本上获得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灵活地和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汲取营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主动地去获取书本以外的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领导或管理的智能结构,完成学习过程,最终实现收获,方能真正达到培养的目的。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设身处地、量体裁衣地站在解决问题者的位置去观察和考虑问题,分析思考该如何解决好所处社区的事务,供学生检验他们所掌握的理论概念,供学生增强管理知识、技能与责任感,并最终形成一定的思维结构,可以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今后决策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开展一系列有益的群体活动,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例如,歌咏比赛、舞剑、打拳、绘画、养花、趣味游戏、技巧竞赛游戏、科普、艺术欣赏,或者与友邻单位共同举办联谊活动等形式,将居民组织起来,借此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接触、交流与交往,增进社区人际了解,建立社区居民和学校等各单位之间、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与和谐,促进协调社区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从而有助于更有效地进行社区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内容更加丰富、包容性更强,强调的是多元,是参与人群、方式、途径的多元,让人民群众从中受益、提高认同,形成向上和向善的社会共同体。建立相关的实践教学平台也能激发社会组织的参与活力,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当然,专业性的培养不仅仅是依赖于一次实践来完成,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得到一整套系统化的持续性培养和训练,能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种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让高校不仅成为具有地方特点的人才培养阵地,更成为当地政府真正的智库所在。

(作者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新闻来源:《西藏日报》2017年8月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