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普惠的嬗变——西藏村村通电话综述

09.12.2014  12:08
      这里有全国海拔最高的基站,这里有全国服务用户最少的基站,这里有全国距离边境线最近的基站,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基站群,这就是西藏,西藏“村村通电话”工程成就了这“四个最”。

在中国的版图上,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显得高耸而辽阔,它占据了全国八分之一的面积,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通行不便,地形地貌独特而复杂。在这120多万平方公里的高原上,生活着三百多万西藏各族儿女。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居住在山间沟壑里的人们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人们世代渴望的香巴拉的梦想在共和国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西藏具有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作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对信息通信需求十分强烈。加快推进西藏自治区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无论是对于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维护国家政权稳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还是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西藏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被认为“既是一件企业得利益、农民得实惠,具有长远眼光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政治工程,和谐工程,小康工程,又是得民心、顺民意、暖民心、稳民心的民心工程、播种工程、富民工程”。

2010年底,随着西藏最后一个未通电话的行政村——那曲地区尼玛县央龙曲帕村开通电话,标志提前五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结束了我国有行政村不通电话的历史。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对此充分肯定,他指出:“西藏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缩短了西藏和内地、和世界的距离,世界不再遥远。”西藏电信业发展辉煌业绩的取得和村通工程喜人成绩的取得。

亿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和亚欧版块碰撞挤压,巨大的力量使古特提斯海隆起上升而形成青藏高原。在四川、云南西部和西藏东部,地表的褶皱呈南北分布,使得西藏与东部地区的交通十分不便,人们将这些南北分布的地表褶皱称之为横断山脉。西藏昌都地区就处在横断山脉之中。昌都也因此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横断山脉把它和外界的交通阻隔,也使村村通电话工程变得异常艰辛。

西藏村通工程涉及面广、工程量大、施工条件恶劣、时间要求紧迫,是一项投入大、收益低、见效慢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完成这样的工程,“比赢利更重要”成为企业的责任和担当。为保障村通工程顺利实施,西藏自治区通信监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加强了对村通工程任务的整合、化归、协调、指导,按照“分片包干”的原则,对电信运营企业进行了充分的协调、监管和指导,前期动员准备、任务分解,中期打气鼓劲、协调监督,末期查漏补缺、分析总结,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事事明确责任人,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时间倒推表,及时沟通协调出现的问题,逐月检查进展情况,督促进度,确保任务的完成。各级电信企业克服自身困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加强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坚持“有线与无线相结合,无线为主、有线为辅”的原则,通过光接入、卫星通信等多种传输接入手段和系统,采取新建与搬迁相结合的方式,动态整合网络资源,合理调整布点,攻坚克难。在西藏搞建设,资金、技术、人员都比同等条件下的困难的多,在建设过程中,西藏通信行业统筹规划,合理建设,确立了“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对一些需求比较急迫、投资相对较小、施工难度较小的工程先行建设,梯度推进,打响打胜一个又一个的攻坚战,西藏通信企业员工靠人背马驮、肩扛手提,将基站安装材料运到施工现场,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央龙曲帕村建起了基站,彻底告别了“骑马传话”的历史。

夏季的草原满眼苍翠,那曲地区尼玛县中仓乡央龙曲帕村牧民巴巴一家早已转场到夏季牧场上,在黑氆氇织成的帐篷里,柔和的光线透过袅袅的炊烟照射进来,酥油的清香在帐篷内外弥散开来。巴巴的儿子在用手机听藏文广播。年轻人的思绪早已不在这片牧场上了,而是比牧场更广阔更精彩的繁华都市,现在通信技术正在改变着雪域高原的生活。西藏“村村通电话”工程,将实现通信在西藏发挥“普惠性”的实质性嬗变。

青藏铁路沿线的太阳能基站

在离巴巴家的帐篷不远的山顶上,一座基站昼夜不停的为他们传递着远方的信息和真切情谊。这种现代信息的便利对于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牧人们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有个景色秀丽,四季如春,被人们称之为西藏的“西双版纳”的地方,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西藏墨脱县。为改变墨脱没有移动通信的现状,施工人员徒步从米林县派乡翻越海拔4850米的多雄拉山,穿过蚂蝗、毒虫、蚊子密集区,走过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泥石流和塌方区;这座看似不远的小山包空手徒步都需要近两个小时,10个人一组,一天才能抬5根水泥杆上山。从寒冷的冰雪世界,到潮湿闷热的亚热带丛林,克服种种艰辛和困难,终于把党的声音和外界的信息通过手机带到墨脱人民身边。2004年实现移动通信覆盖,比通公路早9年,2009年通光缆,比通公路早4年,墨脱这座高原孤岛从此不再寂寞。后来墨脱公路建成通车,“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成为了历史的尘封。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这个话形容西藏通信业再恰当不过,今天的西藏,电话普及率达到103部/百人,665个乡镇通光缆,通光缆率97.5%,3465个行政村通宽带,通宽带率65.86%。2013年西藏又启动消除移动通信盲区工作,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对15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国道、省道和3A级景区景点实现移动信号覆盖。

西藏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村村通移动电话工程建成的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基站群,在共和国和谐的阳光下传递着如同天籁般令人幸福的声音,雪域大地上处处涌动着的幸福的色彩、一份份特殊的关爱在310万西藏各族儿女的指间、心间流动。从西藏的第一部手摇电话到今天随处可见的通信设施,西藏通信业发展变化的足音铿锵有力,和着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节拍,将一幅雪域高原发展变化的和谐画卷展现在祖国和谐的天空下,泛着光芒。

(来源: 中国信息产业网   作者:周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