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地区安多县五十年发展:沧桑巨变 腾飞安多

27.08.2015  14:24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火车穿过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翻过著名的唐古拉山,就来到了藏北第一县、“西藏北大门”——安多县,如今就像一颗闪亮的草原明珠,镶嵌在“天路”上,。

    而在50年前,“唐古拉”、“安多”都是很多进出藏为生活奔波的路人谈及色变的地方。当时的安多是进出藏的必经之地,而一说到安多,就意味着要翻越唐古拉 山。唐古拉山5300多米,这里常年风雪交加、天气寒冷、气候恶劣、含氧量极低。加之当时青藏公路,特别是唐古拉段路况差,车辆又大多是“解放牌”,路 烂、车差、行程慢,翻越唐古拉山,短则一天,长则两三天。长途的颠簸,路途的劳累、生活的匮乏、体能的消耗,再加上高寒缺氧,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很难闯过这 一关,病倒在了这里。而当时的安多县城所在地“帕那”只是青藏公路上的一个很不起眼的驿站,只有几间低矮的土坯房,医疗条件一无所有,一些病重的行人,因 得不到及时的医治,只能把命留在了这里。

    1974年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青藏公路整治改造工程全面启动,经过1万多名基建工程兵11年的奋战,终于把沥青路面铺上了“世界屋脊”。 随后的30年间,青藏公路又经过了几次大的整治,几次大的翻修,目前青藏公路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也是运输效率最高、运营数量最大的 高原公路。进入新世纪后,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正式吹响,西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期。2006年,青藏铁路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顺利建成通车,这标志着西藏 彻底走出了无铁路的历史,西藏的交通也走上快速发展的行列。

    因为安多县位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线上,这些年来,借助西部大开发这股强劲东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 政府和那曲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一个小小的驿站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着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天堑变通途

    安多县城位于唐古拉山脚下,在1954年青藏公路没有建成之前,那时生活在安多部落的牧民没有几个走出过这座大山、走出过藏北草原。不知道草原外的世界是 什么样, 唐古拉山就像一个天然屏障,挡在了路人面前,想翻越它,难如登天。当地人都知道,唐古拉山每年只刮一次风——从年初一刮到年三十; 唐古拉山每年只有一个季节——天天都是寒冬。有人说,一天,一个拉骆驼的路人,亲眼看到一群大鸟想飞过唐古拉去,却被大风刮得跌落在地,为此,这人曾赋诗 一首来表达唐古拉山艰险: “ 唐古拉山非等闲,岭上积雪不知年。 峰峦入云里风紧,飞鸟欲越翅难展。”

    扎曲乡老阿妈德吉在回忆旧西藏时声泪俱下,西藏解放前,由于生活实在困难,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了,只能外出乞讨为生,当时就往拉萨方向一路乞讨,乞讨到拉萨整整走了近三个月,她的阿妈也因劳累生病死在了路上。

    安多县防疫站站长扎桑回忆说,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他被派到色务乡开展人口普查工作,由于当时乡村公路只通到岗尼乡,被县里送到岗尼乡后,就只能骑马到色务乡。岗尼到色务乡,160多公里,他们走了6天,沿途趟过冰河,翻过雪山,走过沼泽,一路惊险。

    随着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乡村公路建设也不断深入,74个行政村公路通达率94.5%,现在的安多交通步入了快车道,优势十分明显,出行十分方便,曾经的天堑现在变成了通途。

    “十一五”以来,安多县以围绕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强化项目跑办,规范项目管理,加快实现县域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体系日臻完善,逐步形成货畅 其流、人便于行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交通服务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现在在安多搭个的士3分钟就可到达安多县城火车站,坐上南来北往的火车1个多小时就可 到达那曲,5个多小时就到了拉萨,下行7个多小时就可到达格尔木市,到拉萨过周末成了现实,到内地休假探亲更为便捷。走青藏公路,开上私家车或坐上客车走 哪儿都很方便,下乡也不再那么困难,县里工作人员到最远的色务乡检查指导工作,当天就可返回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