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大讨论活动引发师生强烈共鸣
西藏民族学院“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大讨论活动引发师生强烈共鸣
西藏民族学院于2014年12月发起了“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大讨论活动,全校教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要求,展开了热烈讨论。2015年4月7日,学校举行了“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演讲比赛,集中展示了大讨论活动成果。12位中青年教师在学术报告厅真情分享了他们争当好老师的心路历程和经验体会,引发师生强烈共鸣。师生认为,“四有”要求是和 “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西藏民族学院精神内涵高度契合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关键是要将民院精神永远传承下去,牢记使命,立德树人。
把握机遇再创辉煌,关键在教学,核心在教师
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扎西次仁在演讲比赛总结讲话中谈道,几代民院人默默耕耘在教学一线,谱写了一曲曲好老师的颂歌,缔结了一桩桩感人至深的师生情缘。民院人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民院精神。行走在雪域高原的山水之间随处可见我们的学生,他们简单的一句“老师”“格拉”,就是对我们事业最高的肯定和最厚重的回报。参赛教师代表用他们的真挚情感和真实体会生动阐释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前进的旗帜。他指出,学校更名在即,新校区建设正稳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趋于优化,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能否把握好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期,关键在教学,核心在教师。希望全体教师要继续深化大讨论成果,自觉践行“四有”要求,为学校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出应有贡献。
站在讲台上,就是一种责任
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万发教授说:“站在讲台上,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光荣。做好老师就要要忠诚于自己的职业”。 1990年,他从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西藏民族学院工作,从教25年来虽疾病缠身却一直坚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线。同事们评价他“痴爱讲学,挚爱藏族学生;以教学为乐,极具奉献精神”。每个学期,他都担任3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周均课时都在15课时以上,年均教学课时在450课时左右。2006年7月被聘教授以来,他坚持每学期都给本科生上课。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他处处为人师表,影响了一大批学生。他的学生刘传磊(现任西藏自治区团委机关事务处书记)自1997年毕业后,每年教师节都会给徐老师寄来亲笔书信。刘传磊说:“只有亲笔手写,才能表达对老师心意和崇敬之情”。2006年毕业的藏族学生珠拉也一直坚持给徐老师写信、发贺卡和打电话,他说他很喜欢老师的为人,喜欢上老师的课。
为共同的梦想,我们要严管孩子们
学校新闻传播学院张玉荣老师的演讲题目是《教育成就梦想》,她语气舒缓、娓娓道来,其中关于如何进一步做好对西藏孩子教育引导工作的观点发人深省。教育学生,要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学会如何去爱。她谈到:“我遇到的西藏学生常常对我说,我们爱家乡、爱西藏。我们要告诉他们,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品行很好,专业泛善可陈,就不具备爱的能力;专业成绩优秀,政治立场站错,品德有大瑕疵,就失去了爱的根本。”对西藏如何爱得真切,就要了解西藏的过去和现在,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才能有深沉而真切的爱。教育学生认清自我,不自卑、不气馁。她谈到“很多来自西藏的孩子学习底子薄,在学习没有信心,学习动力不足。我们要向他们介绍上个世纪60年代就读于西藏公学的校友如丹增、才旦卓玛等从一个农牧民孩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老一代民院学子的拼搏精神。要让学生们明白,实现梦想没有捷径和太多的技巧,努力是不变的通则。因此,对早上8点钟都不能和温暖的被窝说再见的人,对见到了啤酒就像见到了老朋友的人,对一年都不读几本书,考试完全靠老师给人情分的人,我们需要严管。在严管中,去掉他们的‘瓷娃娃’心态。严管是为我们的学生们好,他们成长了自会明白此中的道理”。
让学生理性、自信、从容地面对社会
学校法学院青年教师李平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在三尺讲台上从为师之始的生涩忐忑到现在的游刃有余的经历和体会。他结合自己的体会总结了教学为师的三个境界,他指出做好老师要通过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来持续反思和改进教学。第一阶段:激情课堂,在课堂上准备丰富案例来努力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反馈认为课堂有趣但实质内容不多,他立即转变思路。第二阶段:深度课堂,对每个章节内容细分出重点、难点和常规点,尝试提升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反馈认为此种教学模式下对理论把握更为准确,但在具体分析实际案例时力不从心。他分析认为,学生想象力和自信不足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三阶段:真实课堂,他更关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与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开口说话,在认识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感悟法学教育之外的人性和社会,从而理性、自信、从容地面对社会。
学生的成就是我的幸福
学校外语学院青年教师徐文说:“我作为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她认为,教育是一项充满激情、关爱和生命体验的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种满足、收获一份感动、收藏一份纯真。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也是只有教师才会拥有的一种财富。徐文带的藏族班里很多学生的英语几乎是零起点,她就从ABC开始教起,一遍遍地示范、一次次地纠正,不厌其烦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她说:“每次下课时嗓子疼得无法说话,可当我看到他们一点点爱上英语,一点点成长,我的幸福也就随之而来”。
用我们的一举一动去影响学生
藏文老师更登磋分享了她在教学、带班过程中的好做法。她说:“身为老师,我们的行为习惯是学生修养品性养成的镜子,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你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学”。她在课堂上严格自我要求,做好榜样,每次开完班会她顺手将椅子放回桌子下方,离开教室她随手关灯、擦黑板、清理讲台上的垃圾。西藏民院多年来持续抓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同更登磋老师一样,每个老师都自觉地担负起了这一职责,或是耳提面命、或是严肃教育,明确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不在课堂上玩手机、吃喝。更登磋老师介绍了她的经验:“课堂规矩只要在上一个班级要求到位了,后面班级的只需要提示即可,上一届学生给下一届学生交代的比你还详细,带起来就很顺畅”。
用心爱我们的学生
张玉荣老师谈到:“爱是教育的一种力量”。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多年来,学校教师充分利用“强基础惠民生”驻村工作、干部进藏挂职、科学调研、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平台深入到西藏各个地区考察学习。通过深入了解西藏,教师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西藏地理、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艰苦性,感受到农牧区孩子们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和农牧区家庭对教育的深切期待,也更加坚定了做好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朱霞老师分享了她2007年第一次进藏参加函授班授课的感受。她了解到函授学生绝大部分是西藏最基层的中小学老师,他们从西藏各个地区来到拉萨,阿里的学员要坐两天的汽车才能到达拉萨。她说:“看到学生们黝黑的面庞,课堂上专注的神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他们交谈之后我才真正地了解了农牧区学生上学的艰难,进一步理解了西藏的学生能有机会到内地上学是多么的不容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我会更加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爱学生不是空洞的说辞,要将“爱”融进和学生接触过程中的任何细节中。医学院青年教师李红艳谈到,爱学生必须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而不应该用“喂”“哎”“你”“那个学生”等词汇。“刚接到担任区内班班主任任务,我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记每一个藏族学生的名字。第三天,我就可以准确地叫出大多数学生的名字。每次叫学生的名字,让他们做事或回答问题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神里多了份惊喜,多了份信任”。
好老师大讨论还在继续。来自学校教育学院的同学们也畅谈他们心中的好老师。“好老师是一个在课堂上严谨博学,教学组织轻松活泼,课后又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同学们做知心朋友的老师”“好老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能为学生排忧解难”“好老师应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一定会赢得学生们的喜爱”。一位师范类学生说道“现在做一名好的学生,将来才可做一个好老师”……
好老师大讨论没有终点。西藏民族学院的老师们在大讨论中交流、在大讨论中反思、在大讨论中成长,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时代要求。
(文/郝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