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融合•创新——中国高校学报110周年纪念暨学术期刊高峰论坛”在苏州大学召开

03.06.2016  01:38

       

 

 

       

 

 

        2016年是中国高校学报创刊110周年。为纪念学报在110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起到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和解决新常态下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困难,探讨新时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5月29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传承•融合•创新——中国高校学报110周年纪念暨学术期刊高峰论坛”在苏州大学本部红楼学术报告厅召开。全国期刊界领导、专家近200人出席会议,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主持了开幕式。《西藏大学学报》编辑部作为学会理事单位参加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致欢迎辞,并指出苏州大学学报作为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是中国教育史、学术史、期刊史上的重要坐标。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学报是学校学术交流的窗口,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宣部出版局刘建生局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副司长农涛、教育部社政司出版处处长田敬诚处长,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双传学,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沈建国,江苏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王伟,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蒋重跃等领导发表重要讲话,对高校学报110周年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并结合当下世情、学情、刊情等方面为学报发展建言献策,期待学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副司长农涛指出,中国学术期刊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总局将通过正确导向管理、规范学术期刊出版、强化报刊质量监督、推动报刊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期刊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办刊能力。教育部社政司出版处田敬诚处长强调,学报是公益性的,必须要有投入,办学报是为了提升文化实力,回报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学报也是学校的窗口与名片,专业化是未来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报未来的发展目标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提高学术质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服务。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双传学指出,理论因时代而强,期刊因时代而兴,期刊要多推出体现基层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社科理论成果。积极回应重大思想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经验总结,使中国传统文化走进中国当代实践,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中国学术话语自主创新,以强烈的可持续意识,在深耕栏目、开发栏目、做优栏目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江苏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王伟指出,高校学报既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又是学术交流的窗口;既是宣传教育的平台,又是意识形态的阵地。在思想多元、媒体融合的新时代,本次论坛的举行体现了学报人强烈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意识。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蒋重跃代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致辞。他说,学报伴随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诞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学报在知识生产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与贡献不可低估,应更加努力地实现“学术乃天下公器”的理念。

        在高峰论坛上,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三任前理事长潘国琪、龙协涛、武京闽,《江海学刊》杂志社总编韩璞庚,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新华文摘》杂志社总编辑喻阳,《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总编姚申,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高自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赵磊,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副社长肖宏,超星集团副总经理汪新红分别作了重要专题报告。围绕中国高校学报发展史、新时期学术期刊面临的形势与使命、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转型发展路径、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等主题与会议代表展开讨论。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的专题报告《思考与探索:苏州大学学报发展之路》从面临的困境、学报的探索、取得的成效等三个方面向与会代表展示了苏州大学学报的奋斗历程,满怀深情地分享了他与学报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寄语参会代表要爱惜学报、耐得住寂寞。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叶娟丽致闭幕词,她以遗憾、幸运、迷茫、希望四个词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她强调,这是新媒体时期学报界的导航之会,为学报未来的发展拨开了迷层,让学报人看到了希望,高校学报要顺应形势,做大做强,使高校学报真正成为传播知识、交流思想和引领学术的重要平台。

        会上,还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七届第五次常务理事会,举行了“我与学报”征文活动的颁奖仪式。

(新闻审核:党委宣传部)

(新闻、图片来源:科研处    蔡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