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5.01.2019  13:21

   

学校简介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4

1.1学校定位4

1.2人才培养目标4

1.3学科及本科专业设置4

1.4在校生规模及生源6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7

2.1师资队伍7

2.2教学经费7

2.3校园设施8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9

3.1学科专业建设9

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9

3.3课程建设10

3.4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11

3.5教材建设11

3.6实践教学建设11

3.7教学管理建设12

3.8学风建设12

3.9德育教育13

3.10体育教育14

3.11教育受援与国际合作教育14

四、质量保障体系 15

4.1加强日常教学管理15

4.2创新学生管理15

4.3健全质量保障体系16

4.4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及评价17

五、学生学习效果 19

5.1学生学习满意度19

5.2毕业、升学与就业19

5.3社会评价及声誉19

六、特色发展 20

6.1做好顶层设计,调整结构,转型创新发展20

6.2夯实基础,扎实推进质量工程21

6.3持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22

6.4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2

6.5学分制改革23

6.6标准化教研室建设24

6.7“强二推二”学科建设规划24

6.8持续发展“四支队伍”创新机制24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25

7.1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主要问题25

7.2下一步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25

结   语 27

 

学校简介

西藏民族大学坐落在渭水之滨古都咸阳,其前身是1957年中央指示创办、1958年9月开学的“西藏公学”。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校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教育部团队式对口援助高校、西藏自治区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自治区文明校园创建单位、全区易班建设和发展中心试点高校。

学校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民族团结和国家振兴的政治远见做出的英明决策,是中央治藏方略的重要布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对学校的筹建、建设做出过具体指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学校的发展十分关心,胡锦涛、刘延东为学校建校50周年发来贺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俞正声等中央领导对学校发展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杜青林、热地、向巴平措等领导同志亲自到校检查指导。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充分肯定了学校建校以来的办学成绩,并对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学校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始终致力于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治藏方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始终致力于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始终致力于为西藏造就一支立场坚定、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长期办学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办学宗旨,从建校之初的干部培训、知识教育到现在的专业教育,再到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创造了西藏高等教育的诸多奇迹,是西藏高等教育的孵化器、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和西藏高等教育史上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地位。

学校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在西藏平定叛乱、政权建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阶段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步伐,形成了适应西藏实际和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凝练了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优势,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建校60年来,学校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涌现出了4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教授、医学家、农学家、工程师等杰出人才,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先后荣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典型院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民族高校之一,具有浓郁的西藏地方民族特色,也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实力。现有文学院、民族研究院、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学校有11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1个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4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255名(其中校本部996人),教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853名,专技人员中有正高级职称人员94名,副高级职称人员254名。现有长江学者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8人,享受西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6个。学校组建了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亚研究所、旅游研究所、藏学研究所、西藏高高原经济研究所、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实体和平台。学校始终致力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同步提升。学校在许多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藏学、民族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

学校地处祖国内地,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现有渭城、秦汉两个校区,并在拉萨建有实践教学基地,校园面积1149亩,校舍总面积48.8973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西藏自治区文明校园创建单位。

新征程,新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民族大学将一如既往地肩负起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治藏方略和“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坚持以立足陕西、面向西藏、服务国家治藏方略为办学宗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4+1”发展模式为引领,具体实施“一个战略”(调整结构,转型发展),贯彻“一个要求”(抓机遇、保稳定、促发展),定位“三个方向”(服务国家治藏方略,适应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抓牢“三件大事”(发展、稳定和改革),用好“两个抓手”(一手抓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民大精神,一手抓应急处突和常态工作相结合的稳定安全长效机制),突出“六个重点”(学科建设、协同创新、队伍建设、基层基础、五教创新、依法治校),推进“六个工程”(民族团结教育工程、转型发展工程、教师培养培训工程、高端人才培养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新校区建设工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优势,创造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开创人才培养新途径,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力争到2020年,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进入中国一流民族院校行列;办学层次更加优化,取得博士授权单位资格,实现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打好基础,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欧珠,校长刘凯。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学校定位

学校的目标定位为:坚持内地办学,立足西藏,服务国家治藏方略,引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设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层次定位为: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培育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学科定位为:坚持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继续加大民族学(藏学)和其他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积极推进西藏急需的理、工、医类应用型学科及专业的建设,重点突破博士点建设学科,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

1.2人才培养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全国、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遵循“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践行“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重要原则,主动适应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内涵式发展,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3学科及本科专业设置

截止2018年7月,学校有51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中国史、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网络空间安全、工商管理等11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税务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体育硕士、翻译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会计硕士和旅游管理硕士等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省、部级重点学科(二级)11个。

学校建有会计学、汉语言文学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新增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印地语、尼泊尔语2个特色本科专业;建有汉语言文学、会计学、法学、新闻学4个自治区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学校现有行政管理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有学前教育和民族学2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有财政学、临床医学、新闻传播学、法学4个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有14个校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学校持续打造汉语言文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会计学、财政学、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临床医学、体育教育、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哲学等14个校级品牌专业。

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我校内涵式发展要求,学校调整专业招生结构,共有41个本科专业(详见表1)、1个专科方向招生。

表1                                   西藏民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

序号

所属院系

专业名称

学制

2017年招生专业

1

财经学院

财政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2

经济统计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3

会计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4

财务管理

四年

2017年招生

5

劳动与社会保障

四年

2017年招生

6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四年

2017年招生

7

人力资源管理

四年

2017年招生

8

行政管理

四年

2017年招生

9

文化产业管理

四年

2017年招生

10

旅游管理

四年

2017年招生

11

档案管理

四年

2017年招生

12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13

秘书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14

民族研究院

历史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15

文物与博物馆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16

民族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17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四年

2017年招生

18

外语学院

英语

四年

2017年招生

19

尼泊尔语

四年

2017年招生

20

印度语

四年

2017年招生

21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22

广告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23

播音与主持艺术

四年

2017年招生

24

广播电视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25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

2017年招生

2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2017年招生

27

数字媒体技术

四年

2017年招生

28

土木工程

四年

2017年招生

29

网络工程

四年

2017年招生

30

通信工程

四年

2017年招生

31

医学院

临床医学

五年

2017年招生

32

护理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33

医学检验技术

四年

2017年招生

34

马克思主义学院

哲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35

思想政治教育

四年

2017年招生

36

法学院

法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37

社会工作

四年

2017年招生

38

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39

教育学

四年

2017年招生

40

学前教育

四年

2017年招生

41

小学教育

四年

2017年招生

1.4在校生规模及生源

2018年7月,学校有各类在校生12504人,折合学生数10411(8832+502+543×1.5+2627×0.1)。全日制在校生9877人,其中本科生8832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9.42%)、专科生502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08%)、硕士研究生543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49%);成人教育学生2627人。

        2017年,本科专业招生2457人,生源分布在西藏及区外12个省(区、市)(详见表2)。其中西藏生源1557人,占总招生人数63%,其他省区生源900人,占总招生人数37%。

表2                                       西藏民族大学本科招生分类统计表

序号

生源

人数

1

西藏自治区

1557

2

广西壮族自治区

31

3

河北省

100

4

河南省

107

5

湖北省

40

6

湖南省

74

7

山东省

101

8

陕西省

197

9

四川省

60

10

云南省

38

11

山西省

100

12

甘肃省

32

13

重庆市

20

区内生源普通本科文科录取分数线为311分,普通本科理科录取分数线为272分。区外生源普通本科理科平均录取分数线为450分,文科平均录取分数线为491分,我校生源质量差异性较大。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2.1师资队伍

截止2018年7月底,折合教师总数783人(694+42+40×0.5+71×0.15+17),专任教师694人,兼职教师42人,附属医院临床教师71人,外聘教师40人。柔性人才引进17人,当年离职教师18人。生师比为13.3:1(10411÷783)。

专兼职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36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89人,具有副高职称教师247人,占教师总数的4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8人,占教师总数的22.28%。教师中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专业带头人5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6个。

2.2教学经费

2017年,学校收入总计64,158.36万元。学校教育经费总额27,608.80万元,教学经费总额4,262.80万元。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1314.51万元。

2017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913.9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294.26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84.35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050.46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333.17元,生均实习经费为435.18元。

2.3校园设施

我校现有校园土地面积1149亩,生均77.56平方米。校舍面积33万多平方米,生均35.39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15.18万平方米,生均14.92平方米。科学制定新校区建设规划,保证工程质量和项目进度,继续推进秦汉校区建设项目的规范实施,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等单体已封顶;同步推进室外工程、景观绿化工程、大门设计、游泳馆等规划设计。落实老校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青年教职工公寓楼建设、7号学生公寓楼外挂电梯已经完成,“五一新村”住房改造、校园综合管网升级改造、附属医院改扩建工程等工作有序推进。固定资产清查、政府采购等工作分项落实,预算编制和执行严格规范。

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98个,面积33946平方米,生均3.4平方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60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建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10个,自治区实验实训基地1个。

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868.92万元,2017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911.9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4万元。有多媒体教室105间,智慧教室41间,公共计算机房7间,语言教室6间。多媒体教室和语言教室座位8622个,拥有教学用计算机3125台。建设有标准运动场,球类运动场、文体馆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教学设施。依托校园网和局域网平台,建有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运行状况良好,在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图书馆总面积14821平方米,阅览座位数1835个。图书馆馆藏总量319.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30万册、电子图书189.5万册;生均图书306.90册;当年新进纸质图书6.05万册。现有纸质期刊1098份,电子期刊5915种。图书馆每周开放7天,周开放时间98小时。当年图书流通总量合计为9.2万册次。

学校共有各类宿舍1600余间,可为所有全日制在校生提供住宿。其中本科生6~8人一间。学校共有3个学生食堂和1个民族餐厅。学校全额补贴水电费,饭菜价格在同类高校中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卫生条件良好,可有效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

学校已经建成了技术先进、设施完善的数据中心机房,部署了数据中心虚拟化平台和中心数据库平台、一卡通系统、校园安防系统,数字化校园硬件平台已经初具规模。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和就业管理系统构成了我校学生信息的基础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学院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西藏民族大学数字化校园开始建设,已建成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和统一数据中心三大平台,实现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系统、科研系统、图书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信息的数据集成和业务整合。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3.1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明确了“强二推二”(即:做强一流课程、一流专业,推动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十三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目标,构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生态体系。积极整合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拟申博学科,扎实做好申博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和申博论证工作。不断加强民族学(藏学)、应用经济、临床医学和翻译等学科建设力度。中国史一级学科与中国哲学二级学科完成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开展了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试点工作,完善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26号)文件要求,完成了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空间安全”“医学影像学”和“康复治疗学”四个本科新专业的申报工作。根据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实际,编制完成《西藏民族大学学科专业建设与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

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全面开展本科专业评估诊断工作,借助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我校现有48个本科专业,全面开展专业评估,为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校内自评自测、质量监控与决策支持分析等提供数据服务,提高学校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的信息化水平。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和教师参加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会议,并于6月29日召开全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部署启动会议。自2018年起,分年度对全校11个师范专业进行认证。首批对英语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开展认证。“尼泊尔语”、“印地语”两个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从2018级开始招收本科生。

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贯彻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紧扣学校建设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的战略目标,组织开展了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工作,汇编《2018级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对《2017级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组织开展了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工作。完成51个专业1358个教学大纲的制(修)订,发挥了教学大纲在教学实施、教学检查和评价中的作用。

全面实现教考分离、加大试题库系统建设。继续推进教考分离工作,开展第四期试题库建设,目前试题库门数已达235门。2018年法学、行政管理、会计学辅修专业继续招生,三个专业共招生408人。2018年辅修专业结业71人,36人获得双学位。顺利通过秘书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和数字媒体技术三个专业自治区2018年学士学位授予审核验收。

3.3课程建设

学校紧紧围绕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本质和内涵,强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要求各专业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途径,明确“做强一流课程、一流专业,推动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工作思路,构建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力度。为有效解决学生选课难问题,教务处拓展和完善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两学期共投放362门通识教育选修课,两个学期共开设217个教学班,选课学生达15853人次。在学生学习网络通识教育选修课期间,每周发布学生注册、上课情况,督促学生网上学习,保证学习质量。

严格课程主讲人资料审查,严格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两学期全校开课总门次数为2208门次,其中教授授课为312门次,占总门次的14.13%;副教授授课为1130门次,占总门次的51.17%。

利用对口支援高校优势课程资源,南京大学免费向我校投放《理解马克思》、《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学与生活》等三门网络课程,并协调课程主讲教师赴我校为全校师生做面对面辅导。

面向2017级基础薄弱学生开设《语文基础》、《英语基础》、《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的增修教学。2704人(次)的新生参加四门基础课的增修学习。严格按照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要求,坚持因材施教科学编班。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时间和进度等均参照相应的通识必修课的教学大纲,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编印了《读书与更好的自己相遇——语文基础悦读成长手册》、《基础英语600句》、《数学基础讲义》等辅导资料,确保增修学生能够与其他学生同步发展,达到学分制毕业要求。对2017级基础薄弱的区内学生继续开设《语文基础二》、《英语基础二》、《数学基础二》的增修教学,2000人(次)学生参加了这三门基础课的增修学习。

3.4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

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组织开展8个2018年西藏自治区教改项目、西藏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西藏自治区第一批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共7个项目的结项工作。开展国家民委教改项目立项、结项工作,共申请立项7项,结项4项。我校十五个教育教学成果获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西藏民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西藏民族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两个成果获一等奖,《西藏民族大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四个成果获二等奖,《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等九个成果获三等奖。

表1         2017年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统计

项目类型

国家级项目数

省级项目数

总数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2

3

特色专业

2

4

6

精品教材

0

16

16

精品资源共享课

0

12

12

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

6

8

3.5教材建设

教材选用严把政治关和质量关,重视马工程教材的使用。2018年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教材征订、发放工作,春秋两季共发放教材近  1250种,约12.5万册,码洋近500万元。完成2018届毕业生教材款清缴及退费工作。开展特色自编教材建设,2018年我校教师主编出版《民族学导论》、《组织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学》、《3ds Max初级建模》、《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实验教程》5部教材。根据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完成我校开设专业所有课程最新教材选用情况统计工作,完成自治区教育厅国资处要求我校近3年教科书采购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的统计工作及我校民族理论类和民族学学科使用教材统计工作。

3.6实践教学建设

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积极组织各学院开展本学期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实习实践工作进行,总结2017-2018学年实践教学活动,并将优秀案例进行推广;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投入。

201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示范校建设,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班;组织教师、学生赴延安、礼泉开展“红色筑梦之旅”教育实践活动;组织23名师生赴西北民族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习考察活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与建设;组织创新创业学生进行拓展培训。

协调各学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具有规模效应的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搭建平台。全年共举办50多项竞赛,投入经费近100万元,获得各级别奖项111项。对学科竞赛获奖项目指导教师奖励11.5万元。

完成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工作,全校获批项目136项,其中国家级35项,自治区级60项,校级41项;完成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项验收工作,其中结项164项,延期4项,终止执行2项,形成了研究报告、论文、设计作品、软件设计等各类项目成果。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重视过程管理、不端检测,提高论文(设计)质量,将2018届优秀毕业学士论文汇编成册。

3.7教学管理建设

坚持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制度落实,强化教学管理,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方式。根据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发展实际和需要。2018年上半年,紧扣学校建设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的战略目标,组织开展了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工作,汇编《2018级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编制完成《西藏民族大学学科专业建设与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开展专项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在每学期期中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分别对教学大练兵活动专题检查、2018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开展情况、实验室情况、项目建设及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将各教学单位教学工作总体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形成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总结报告。

3.8学风建设

继续推进学风建设,巩固和推行前期学风建设工作行之有效的做法,建立教务、学工、团委、科研等部门促进学风建设工作的联动机制,发挥各学院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能力;转变学生学风,提高学习效果;转变教师教风、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推进学风建设纵深化,探索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先后组织了50多场报告,内容涉及师德师风建设、专业素养培养、反分裂斗争、科学研究等。积极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设置大练兵活动任务图和时间表,实行活动周报制度,确保大练兵活动“100%全覆盖”,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育水平。组织开展了“文明课堂”、“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和各类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加各种级别的技能大赛。

3.9德育教育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围绕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创新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青年人价值、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使广大师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想在认识上更加统一,目标更加明确。思政课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积极投身民族教育事业,努力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宣传。以深入开展“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写好教育“奋进之笔”为抓手,坚持服务学校稳定发展改革大局。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为主线,抓好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在“活”字上下功夫;以“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重点,抓好宣讲教育、抓好实践活动、抓好建章立制,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实”字上下功夫;以管好育人阵地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责任落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在“深”字上下功夫;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宣传密度,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在“广”字上下功夫;以“践行十九大精神、建设和谐校园”为主题,加强校园网络媒体建设,开展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在“新”字上下功夫。同时,坚持“互联网+学生管理”,以信息化提升学生服务管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建立西藏自治区易班建设发展中心,助力学生管理教育。

创新活动载体,从载体上实现党建工作的创新驱动。拓宽载体,利用民大青年、民大学生会、民大社联等微信平台,打造党建工作宣传平台,以微课堂、青年讲堂等形式,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形式,实现党建知识入脑、入心、入行。

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思想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反渗透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不断筑牢抵制和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的思想防线。在日常思想教育中,突出主渠道育人,建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严格按照校党委的要求,开展多项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青团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跟党中央和区党委步伐,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系列讲话  做合格团员”、“四进四信”、“四讲四爱”、“过好当下幸福生活”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先后依托各学院(部)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学习50余场学习、分享、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升国旗、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各项纪念活动,及各类文体活动等各类实践活动30余次,让广大青年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增强对核心的认同对民族团结的践行。

3.10体育教育

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针对性。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足球、篮球、排球、体育舞蹈、太极拳、羽毛球等共计14个选修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提高了学生参与锻炼的健康意识。根据教育部工作安排部署,做好学生体质测试。2017年我校共有8579多名学生参加了体质测试,测试合格率为89%,优良率为31%。

指导学生训练并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参加西藏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在田径、乒乓球、射箭、摔跤等项目中荣获多枚金牌。参加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篮球CUBA西南赛区决赛和全国校园足球西北赛区决赛。米觉尼玛、次仁措姆、边片3名学生在2018年全国田径大奖赛(重庆站)中长跑5000米、10000米比赛中获1金1银1铜三枚奖牌。参加陕西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我校代表团参加了板鞋竞速、高脚竞速、花样跳绳、押加、室内表演项目、蹴球6个项目,共取得6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同时,我校代表团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入场式表演奖”三个大奖,实现了赛事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3.11教育受援与国际合作教育

学校受援工作按照“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合作共赢、高端突破”的原则,积极寻求教育部直属高校“6+1+1”、陕西省高校“4+1”对口支援工作新模式,抓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11名援藏干部优势,积极开展交流互访,落实了年度工作协议。

开展与对口援助高校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短期交流等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按照对外交流合作处计划,与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各校教务处联系派遣交流生、联合培养生工作。2017-2018学年我校派出交流生、联合培养生、暑期生合计69人。根据各学院和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扩大外专外教规模,提升外专外教层次,优化外专外教结构。从美国和加拿大聘请文教类外籍教师6名,其中4名具有硕士学位,2名具有学士学位。为了充分发挥外教作用,做好聘请工作,我校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及自治区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外籍教师来华和离华的各项相关手续,并认真做好外籍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四、质量保障体系 4.1加强日常教学管理

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建立党委书记、校长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校领导直接责任人制度,实行重要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研究制度。充分发挥教学基本建设委员会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注重教学过程管理,以过程管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民族院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细化学生阶段学习目标,实行学生学业预警制度。部分学院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引导学生学业发展。注重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帮扶,形成相关学院、教务、团学、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帮扶机制。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所占比例为61.11%;硕士及以上学位16人,所占比例为88.89%;院级教学管理人员49人,其中高级职称26人,所占比例为53.06%;硕士及以上学位38人,所占比例为77.55%。

4.2创新学生管理

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机制。总结凝练了“一一八三四三”育人工作模式和“一二三”班级常态化管理机制、“四二”应急处突机制,引导学生争做“四好学生”;通过引进学工、数字迎新、离校、麦课安全在线等系统,有效提升了学生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内容,构建八大教育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全面结合。入学教育是特色,上好开学第一课。毕业教育是关键,确保毕业生顺利离校。法制教育是基础,树立学生遵纪守法意识。诚信教育是目标,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维稳教育是重点,确保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西藏区情教育、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网络政治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是抓手,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意识。假期安全教育是长效,确保学生按时返校。朋辈教育是示范,树立模范带头作用。

注重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在制定学校有关条例时,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成立学生督察组织,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平台。将112名品学兼优、工作积极性高的优秀学生充实到大学生文明督导中,指定2名指导老师,全面加强对大学生督导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岗位责任意识教育。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有很大提高,违纪现象大为减少。

真心关爱学生。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紧紧围绕教书育人中心工作,紧扣学生“教学娱吃住行”领域,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话语权,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载体,鼓励学生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教育建设者”。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建立了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教育队伍。目前,学校共配备心理咨询专职教师7人,兼职教师6人,其中副教授2人,心理学硕士6人。

4.3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在教务处设立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不断加强校级教学督导力量,及时充实教学督导队伍。健全各学院二级教学督导队伍,落实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督导组的工作思路。继续坚持校级教学信息员制度,每学期召开两次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会议,聘任新一届校级信息员75人,表彰优秀信息员10人。不定期召开信息员工作座谈会,每月底统计信息表所反馈的教学一线信息,将信息及时反馈至相关部门,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重视从学生层面开展对本科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价。

开展多渠道教学监督工作。开展领导干部“听课月”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课堂了解和掌握教学动态,发现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两级教学督导针对新进教师、新开课等重点开展听课工作,有针对性地获取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听课信息,督促改进。开展公开课和观摩课活动,引入不同主体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和评价。继续执行《西藏民族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以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相结合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评价。2017-2018学年学生评教覆盖面为99.47%,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100%。同行、督导评教覆盖面为98%,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100%。领导评教覆盖面为100%,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及以上的占100%。

 

 

 

认真组织开学、期中以及不定期的教学检查工作,对教学运行秩序和教学质量进行督察。学期初对全校青年教师的教案和教学材料的准备、使用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开放教务管理系统,督促各学院教师录入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并进行检查汇总,通报情况。

4.4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及评价

通过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我校本科教学的主要指标达到了教育部的要求。数据汇总表如表3所示。

 

表3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汇总表

序号

指标名称(单位)

指标值

1

全日制在校生(人)

10411

2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比例(%)

89.42

3

教师数(人)

783

4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41

5

生师比

13.3:1

6

教学仪器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2868.92

7

当年新增教学仪器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911.95

8

生均教学仪器科研仪器设备值(元/人)

12400.58

9

馆藏纸质图书(万册)

130.4

10

生均纸质图书(册/人)

124.80

11

电子图书(万册)

189.5

12

电子期刊种数(种)

5915

13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151800

14

其中: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33946

15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人)

14.92

16

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人)

3.4

17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1913.9

18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人)

2050.46

19

教学改革支出(万元)

98.51

20

专业建设支出(万元)

620.33

21

实践教学支出(万元)

678.61

22

实践教学实验经费支出(万元)

294.26

23

实践教学实习经费支出(万元)

384.35

2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2280

25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37

26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

100

27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14.13

28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9.37

29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96.83

30

体质测试达标率(%)

89

31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92.63

  五、学生学习效果 5.1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学生对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对学校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教学,鼓励更多学生参与专业课外实践、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社会实践的做法表示赞同。多年来,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课程、公共体育课等实行分层次、分类型、分模块、分专项教学和区内外学生混合编班等教学改革,以学生学习基础为根本,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我校生源优势专业为法学、汉语言文学、临床医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学前教育。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实际录取数量较大,生源基础较好;同时,学生报考本校时,优先考虑本专业的比例较高,学生经过一年学习之后,绝大部分没有转换专业的意愿。此外,在学校层面,学生愿意推荐本校给亲朋好友就读的比例较高,对学校的社会声誉起到了积极影响。

对开展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树立诚信考试意识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对教师教风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的明显改善给予肯定。学生对在校学习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同时,少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设备利用率,增加实训场所。大学生学业满意度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的性别、家庭来源、家庭状况等社会因素影响学生对学业满意度的评价。

5.2毕业、升学与就业

2018年我校应毕业本、专科和专升本学生2343人,其中本科学生,应毕业2061人,实际毕业2048人,毕业率为99.37%。2018届本科毕业生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有2012人(包含双学士学位36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97.62%。我校2018届2343名毕业生中,2170人顺利实现就业,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去向是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考研。

5.3社会评价及声誉

近五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典型院校”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名列全国高校就业50强。校友尼玛扎西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双爱双评优秀企业家”、西藏自治区首届“优秀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获得者;毕业生巴桑顿珠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业就业之星”,被授予“西藏高校大学生创业第一人”称号。学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最美乡村医生”布琼、“最美消防员”阳军、“CCTV年度慈善人物”玉卓玛等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六、特色发展

我校在长期的本科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了致力于“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一切从西藏实际和需要出发”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办学宗旨,形成了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共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涌现了4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教授、医学家、农学家、工程师等杰出人才。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藏,服务国家治藏方略”的办学宗旨。聚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拓展理工医等自然学科领域,为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服务。坚持“质量立校”,紧盯西藏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优化专业设置,重点建设学校特色、优势专业,不断加强理、工、医、师范等应用型专业建设。高度重视教学研究,从教学教法研究、课程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综合改革,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逐步推进和深入,在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6.1做好顶层设计,调整结构,转型创新发展 

西藏民族大学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区党委、政府和区教育工委、教育厅的部署要求,聚焦发展目标,实施“调整结构、转型创新发展”战略,坚持“4+1”发展模式,全面展开各项工作,确保学校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促进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推动学校发展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学校抢抓机遇,做好顶层设计,继续深化落实“一一三三二六六”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实施“一个战略”(调整结构,转型发展),贯彻“一个要求”(抓机遇,保稳定、促发展),定位“三个方向”(服务国家治藏方略,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抓牢“三件大事”(稳定、发展、改革),用好“两个抓手”(一手抓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一手抓应急处突和常态工作相结合的稳定安全长效机制),把握“六个重点”(学科建设、协同创新、队伍建设、基层基础、五教创新、依法治校),推进“六个工程”(民族团结教育工程、民大转型发展工程、教师培养培训工程、高端人才培养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新校区建设工程),到2020年,为实现与全国高校同步科学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一流民族大学奠定扎实基础。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始终坚持从西藏实际和需要出发,坚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把培养多规格、多层次应用型人才放在首位。在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类型定位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上,面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学科专业设置直接对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突出“藏字号”、“民字号”优势学科专业群,既体现了普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属性,更融合了鲜明的西藏地域特色。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课内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以“用得上”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坚持高水平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与专业综合改革相结合,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强化实践实验教学,推进校企合作,建设区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验实训基地,构建完善的实践实验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6.2夯实基础,扎实推进质量工程

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文件和数据建档工作,形成建立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共识,通过数据库填表,形成数据分析报告;深入梳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校提供决策参考。

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本科教学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西藏民族大学教学名师评选办法》、《西藏民族大学教学贡献奖评选办法》、《西藏民族大学教研室工作条例》、《西藏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西藏民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意见》、《西藏民族大学本专科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西藏民族大学本科阅读学分认定办法》等规章制度,修订了《西藏民族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一步凸显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规范日常教学管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加强专业建设,重点投入资金,强化就业导向,紧密结合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教师数量,狠抓质量提升,同时,筹划专业评估工作,开展专业退出机制,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加强专业建设的督查跟踪,积极筹备专业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

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强化教研室工作,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制度约束和业务培养相结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师德水平。积极探索试点教考分离和适度淘汰制度,严格落实学业管理制度,实行学业预警机制,学风建设不断深化,人才质量有效提高。扎实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大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立项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以竞赛促教学成效显著。

6.3持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始终不渝坚持的一条基本办学经验。  自2010年以来,学校每年三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精心组织策划覆盖面广、针对性强、丰富多彩的教育和文化活动,推出了有重要影响的“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家亲”  主题系列活动。  学校在总结教育月活动成效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年年抓三月,三月促全年,有重点、分层次推进”的工作思路,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全年始终,贯穿育人全过程。

民族团结教育整体工作遵循从领导干部、团的干部到青年学生骨干,从青年学生骨干到普通青年学生的路径  ,广泛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学校以“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发挥“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和“春之华”校园文化节的品牌效应,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党中央关怀西藏为重点,以“讲团结谋发展、保稳定促和谐”为主线,发挥校园活动的文化沁润作用,广泛开展系列活动,践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  2009年,学校先后被陕西省、咸阳市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11年,学校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成为唯一一个设在高校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6.4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有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西藏民族大学主动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全区就业工作新形势,创新求变,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  “创新引领创业  ,创业带动就业”为基本思路  , 以西藏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和西藏高校创业者联盟为基础  , 积极构建以"一二一五”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通过建立一套制度,优化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坚持“两个面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抓好一个龙头,壮大大学生创业孵化及创新实训基地;搭建五种平台,丰富创新创业活动载体。加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按照区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藏教高函〔2018〕31号)文件要求,西藏民族大学严格按照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标准,切实推进9项改革任务,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时间节点,于2018年上半年重点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等三方面工作,将西藏民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活动开展以来,优质课程资源进一步增加,课程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青年赴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直面新时期社会发展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学校通过学分制改革、培养方案修订及教学大纲修订等一系列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融入培养方案必修环节,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实现创新创业全过程育人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教学投入及硬件建设方面均为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自2015年开设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在课程建设组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按我校创新创业改革示范校建设标准对该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建设,其中7门课程达到了优质课程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是我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强,是我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具备一支优化的教学梯队、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有先进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了严格科学的考试方法和制度;引入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现已达到15人,且全部为讲师及以上职称,建设成效明显。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师生配比为1︰152。形成了一支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学历高、职称高、教学和科研、理论和实践、相互学习、蓬勃向上的教师梯队,教学中责任感强、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年轻的教师经常向老教授讨教,经常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同时注重与时代特色结合,学生评教及考核成绩均优秀;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发表了较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双创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教师资质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教师教育发展中心针对双创教师共开展3期专题培训(含本次专题研修班)。其中22名教师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其中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6人;三级16人;进入国家教育部双创导师人才库2人。

6.5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围绕“质量工程”建设总体目标,结合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要求,根据《西藏西藏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学校研究制定《西藏民族大学关于制定学分制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于2017年6月完成各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自2017级本科生起,全面按照学分制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工作。为配合学分制改革有效执行,学校各相关部门、学院(部)积极开展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规章制度制定修订等配套工作。学校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为各教学单位深入开展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提出要求、规定格式、指明方向;制定和修订有关教学制度和文件,如制定“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明确学生可参加学科竞赛活动范围和在竞赛参与、取得奖项等方面,学分记录办法,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提高实践动手、创新思维等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修订“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选课管理办法”、“学位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明确创新创业学分如何获得、累计、转化,如何选课,如何取得学位等必需条件。

6.6标准化教研室建设

研究制定《西藏民族大学教研室建设标准化实施方案》,着眼于强化教研室的教学组织功能、科学研究功能、行政管理功能、教师培养功能、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功能、师德建设功能,加强教育是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实现活动常态化、建设标准化、结合制度化,机制长效化,激发教研室、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6.7“强二推二”学科建设规划

按照国家“双一流”战略和区党委关于建一流大学的指示精神,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确立了“做强一流课程、一流专业,推动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十三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目标、方案,召开学位点申报工作部署会,完成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申报博士点相关材料,完成《西藏民族大学一流学科、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强化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修订完善《“三助一辅”岗位设置与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综合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健全导师责权机制。

6.8持续发展“四支队伍”创新机制

分类加强干部队伍、教师队伍、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后勤保障等“四支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严格执行选人用人“四有好干部”标准,强调实绩导向,规范选用程序,加强轮岗交流,强化权力监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做好干部驻村工作,把驻村工作作为培养锻炼干部、发现优秀干部的重要渠道。高度重视干部教育管理,完善和落实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阅文学习制度,分类分批组织全校处级及以上干部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等外出轮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技能训练和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校内外培训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改进创业指导服务。开展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遴选工作,落实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以教研室为载体,深化教学团队建设,扎实推进教学组织建设标准化工作,发挥协同创新作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改革和完善职称评定、成果考核办法。完善学校、学院教学督导制度。充实实验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培训、参赛、评优、申报课题等方式,提高队伍工作能力。强化后勤服务队伍建设,整合后勤管理处现有工作机构和人员,建立后勤服务中心,对各类后勤服务人员实行集中办公、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考核,切实增强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提高后勤服务总体水平。积极寻求教育部直属高校“6+1+1”、陕西省高校“4+1”对口支援工作新模式,抓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11名援藏干部优势,积极开展交流互访,落实了年度工作协议。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7.1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主要问题

学科专业结构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专业设置和西藏经济社会建设之间不完全匹配。校内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缺乏特色,专业建设重外延轻内涵;主动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专业评价、调整、发展的管理机制有待形成。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要求落实不够扎实,质量不高;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不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利用率不高;产学研合作还不够深入。

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有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对本科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够,本科教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完善,教学积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学生中存在学风、考风不端,一些学生自我约束力差,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7.2下一步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立学科专业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调整联动机制,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提升改造传统专业,建立专业评估机制,定期对专业进行评估和诊断;加强理工医科类,高新技术类应用性交叉学科专业建设。认真落实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从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和教改项目等方面提升学科专业内涵,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应用创新水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创新创业意识。切实落实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因材施教,深化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改革;修改专业培养计划,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利用对口援助高校优质教学资源,扩大学生受益面,建立完善的联合培养本科生制度;积极解放思想、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推出创业孵化基地和准备建立大学生创业科技园,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巩固学风建设成果,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工作。总结学风建设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建立学风建设促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利用教师实践实战项目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营造全员参与的教学氛围,通过团队式学习等形式,结合文体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结    语

2017-2018学年是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一学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带领下,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两学一做”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思路、明确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结构、转型创新发展”,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和考评工作机制,加强试题库建设,开展教考分离,落实《西藏民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本报告是西藏民族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希望向社会如实、全面地反映学校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同时也是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开展自我评估,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途径。

当前,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建校60周年的喜庆之年。在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区教工委、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各民族师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全面推进实施“民大2020”计划,全面转型创新发展,奋力书写好西藏教育“奋进之笔”。沿着“调整结构、转型创新发展”的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推动和内地高校的同步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我校召开2020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大会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藏大学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藏大在行动!
      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西藏大学
艺术学院举办2020年度研究生教学论坛
       为提高艺术学院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西藏大学
我校召开第五轮学科评估动员部署会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西藏大学
我校开展第八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11月5日下午,由教务处主办,西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