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河畔棉如海 新疆尉犁县棉花量价齐升

01.10.2016  19:06

原标题:孔雀河畔棉如海(美丽中国·秋色迷人)

棉田机械化采摘。王汉冰摄

在合众棉花合作社轧花厂,工人处置新收购的棉花。本报记者 胡仁巴摄

辛勤的采棉工。本报记者 胡仁巴摄

中秋之后的新疆尉犁县,景色犹如艳丽的调色板,金黄似火的胡杨林、白云般洁白待收的棉花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籽棉收购价比去年高两成多,家里种植的200亩棉花,少说也有79万元收入。”正是摘棉花最繁忙的时候,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墩阔坦乡农民艾比布拉·玉山喜上眉梢。

今年棉花产量和收购价都有较大提高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腹地的尉犁县,又名“罗布淖尔”,蒙古语意为“水草丰腴的湖泊”。美丽的孔雀河穿境而过,这里有全国最大的胡杨林保护区,从上世纪80年代尉犁县试种棉花成功后,因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这里迅速成为全国优质商品棉基地。

今年,全县121万亩耕地中,110.7万亩都种上了优质棉花,截至9月27日,全县已收购籽棉2万多吨,预计今秋全县籽棉产量可达39.4万吨,产量和收购价比去年都有较大提高。

“过去籽棉亩产超过400公斤都难,如今成了白花花的‘真金白银’,全靠合作社对我们的棉田进行统一科学管理。”记者来到该县棉花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核心区的地头,墩阔坦乡农民陈建国说,他家管理种植的60亩棉田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籽棉。艾比布拉·玉山一家也是该县众望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平均每亩收获520.8公斤籽棉。

“为提高棉花品质和单产水平,不断减少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打造棉花绿色品牌,我们主动参与到了今年县里实施的棉花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核心区中。”众望合作社负责人谭元全说。

棉地拒绝超薄地膜,废旧地膜100%回收

尉犁县充分利用独特的水土光热资源,在1982年引进推广棉花覆膜栽培技术,棉花生产有了质的飞跃,获得国家优质商品棉基地县、自治区“双百斤皮棉县”等称号。但不达标地膜的长期使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地膜难以降解,耕地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对棉花生产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从2010年开始连续4年,我们对农田废旧地膜残留进行检测,发现平均每亩残膜含量18.93公斤,导致很多棉田土壤透气性和供水供肥能力下降。”尉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祥金说,调查发现适合尉犁农业种植的最佳地膜厚度是0.01毫米,不仅保温、保水性好,提高作物单产,还可降低对土地的污染。

目前,随着当地连续6年开展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当地已形成中标企业生产、乡镇集中销售、农民购买、回收企业加工再利用的模式。记者在当地一家塑业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在废旧地膜聚乙烯颗粒生产线上,被回收的废旧残膜被加工成聚乙烯颗粒,最终制成农用滴灌带、化工涂料桶等塑料制品。

“从今年5月1日起,新疆已正式实施农田地膜管理条例,不但拒绝超薄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并规定废旧地膜要做到100%回收。”王祥金认为,这需要今后继续从源头抓起,推广地膜机械化回收技术,建立激励政策体系,构建由政府、农民、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膜资源化利用体系。

无人机参与植保,高效又省钱

打造绿色棉花品牌,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减少,洒农药的方式也转向了高科技。

“从棉农拨打预约电话下单,到2架无人机完成一块100亩左右的棉田农药喷洒,只需要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极飞科技新疆和河南运营点负责人郑涛,在2016年与合伙人将投资目光转向农用多旋翼无人飞行器植保生产项目,并落户尉犁县。这也是全疆首个无人机生产、装配及植保运营服务基地。

“今年,我承包的100多亩棉花地,5月底突然爆发了蚜虫。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极飞客服打电话。”位于尉犁县境内的兵团34团农民游华芳告诉记者。

“飞防作业一个飞机起降20分钟可以给20亩地打药,统防统治效率非常高,且减少了农药用量;节省农民成本,单次每亩是6元,包年10次是50元。”极飞科技总经理助理郭建臻说,今年已完成50万亩的棉花植保服务飞防作业,明年要达到100万至200万亩。

(责编: 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