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新发现:天安门后的一块碑反映了重要的社会背景

11.12.2016  00:34

中国西藏网讯 2016年12月8日,第三届“黄寺论坛”在北京西黄寺开幕。论坛围绕“黄寺与紫禁城”的主题,旨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藏传佛教优秀文化在学术交流中得到弘扬和传承。

西南民族大学索南才让教授在论坛发表了题为《试探紫禁城藏文告示碑》的演讲,并就有关内容接受了中国西藏网记者的采访。

△索南才让教授发现的藏文告示碑(索南才让 摄)

记者: 请问您为什么会想到研究紫禁城的一个藏文告示碑?

索南才让: 今年早些时候,我在游览天安门时偶然在城楼后发现一块刻有藏文的石碑,当时留存了照片。得知此次论坛主题为“黄寺与紫禁城”后,我找出碑文照片,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就进行了一番研究,希望在论坛切磋交流以促进研究深入。

记者: 这块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建于什么年代,发挥了怎样的功能?

索南才让: 这块碑有16个藏文字,译成汉文是“告诸论(丞相)及所有百姓在此下马”。我通过考证藏文“论”(blon)一词出现的年代,先后排除了唐代(吐蕃)、元代、明代及近现代的可能,石碑最有可能建于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在北京晋见顺治皇帝期间,至今已有364年历史。

△清政府为迎接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所建的西黄寺(杨悦笙 摄)

记者: 您认为碑文有何价值?

索南才让: 首先是对西藏历史上“论”制度出现的年代有新的认识。结合公元17世纪桑结嘉措所作《法典明鉴》中的相关记载,我们有理由认为原先被认为出现于七世达赖喇嘛时期的西藏“论”乃至“噶厦”制度可能早在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已经出现,进一步研究有望将该制度的出现年代推前。其次,文字是被使用而得以存在的,在紫禁城内出现有藏文的石碑,反映出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清朝官方对以藏文为载体的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重视,体现了当时民族交往、交融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索南才让教授(杨悦笙 摄)

记者: 您觉得清代民族交往、交融的经验对我们有何启示?

索南才让: 我们可以以史为鉴,相互尊重是凝聚和团结的基础,要认识到尊重一种语言文字就是尊重一个民族,充分发挥民族语文在多民族国家中的交际、传承等功能,为当前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交往交融、和谐发展提供新的滋养。

附:索南才让,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藏文世俗法规古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研究方向:藏文世俗法规文献。(中国西藏网 文/杨悦笙)

(责编: 苏文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