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十九大】践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西藏非遗表演引爆京城

30.11.2017  23:31

  中国西藏网讯 2017年11月25日晚,由北京歌剧舞剧院、中央民族乐团和西藏自治区山南艺术团共同演绎的“京藏人民一家亲”民族歌舞集锦《西山晴雪》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数百位来自首都各界的观众观看了演出。


图为女子舞蹈《阿尔谐》,反映了西藏女子修建房屋时的劳动场景。

  演出现场,充满西藏文化特色的歌舞节目格外引人注目: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天路》经过藏族男歌手的演绎,仿佛将观众带到西藏的高山和牧场;女声独唱《夏尔巴赞歌》悠扬美好,使观众如同来到雄伟的珠峰脚下,亲眼目睹璀璨的星空;女子舞蹈《阿尔谐》则反映了西藏女子在修建房屋时边劳动、边歌舞的场景。其中,来自西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舞、藏戏和卓舞表演更是引爆了全场。


图为男子舞蹈《雀舞琴鸣》。

  弦子,又称“谐”“叶”“巴叶”,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弦子舞则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表演时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弦子舞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次歌舞集锦中演出的男子舞蹈《雀舞琴鸣》中,男舞者们弹起弦子,口衔银碗,惟妙惟肖地模仿出了孔雀在河边饮水的场景,将力与美融为一体。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其中,久负盛名的雅隆扎西雪巴源于山南,是西藏白面具藏戏的杰出代表。在五世达赖时期,每年必须前往拉萨参加“哲蚌雪顿”的藏戏演出,支藏戏差,期间还需到拉萨的各寺院和部分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府邸进行表演。


图为山南艺术团演出藏戏扎西雪巴。

  雅隆扎西雪巴鼓钹伴奏、唱腔、服饰等与其他藏戏不同,在表演过程中“唉哈哈哈哈”的叫声,据说反映的是藏戏始祖汤东杰布看了自创的藏戏时发出的满意笑声。包括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在内的藏戏这一传统戏剧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次来自山南艺术团的演员们将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了首都北京的舞台上。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腰鼓舞,起源于达布(现山南加查县)地区。相传公元八世纪中叶,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等佛教大师的协助下,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上兴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工匠们白天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一到晚上就被妖魔毁掉,为了迷惑鬼神,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镇魔,从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开来。


图为山南艺术团演出《藏南鼓舞》。

  卓舞所用的腰鼓鼓帮上拴有两条鼓带,一条围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条围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将圆鼓竖着固定于腰左。昌果卓舞最大的亮点在于表演者边击鼓边按鼓点节奏起舞,同时把长发辫子挥舞成“∞”“○”等各种形态,动作粗犷豪放,刚劲威武,节奏感强,变化多端。山南昌果卓舞同样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山南艺术团演出《藏南鼓舞》。

  此次山南艺术团演出的男子舞蹈《藏南鼓舞》曾在第七届中国民间鼓乐展演上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于同年获得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表演铜荷花奖,并多次赴海外演出。当这些来自卓舞故乡的藏族小伙子们打起腰鼓、甩起长辫时,首都观众不由得为他们精湛的技艺所倾倒,发出阵阵掌声和赞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强调必须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些具有数百年传承历史的藏戏、弦子、卓舞等藏族传统戏剧、舞蹈在北京演出,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和广泛的关注,正是践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力表现。而它们只是西藏自治区89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0多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更多的市级、县级非遗项目的一个缩影,也是近年来党和国家积极保护、抢救、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

  此外,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以及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此次来自京藏两地的艺术团体联袂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高水准文艺表演,正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探索和尝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中国西藏网 图、文/苏文彦)

(责编: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