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50年·大美新西藏]大棚蔬菜成农牧民“摇钱树”
“没想到通过建蔬菜大棚,我家竟成了‘万元户’。”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村民巴引旺堆,一边在自家大棚里采摘蔬菜一边说。
10多年来,白朗县农牧民对蔬菜种植从抵触到接纳,正是观念的转变让蔬菜产业成了白朗县一大特色优势产业,也成了带动农牧民增收的“摇钱树”。
蔬菜产业成就“万元村”美名
在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前,彭仓村村民多以种植青稞和饲养牲畜为主要经济来源,食物也以糌粑和风干牛羊肉为主,对于种植蔬菜的概念几乎一片空白。
2002年,白朗县引进了山东蔬菜种植技术。因为彭仓村临近公路,交通便利,当地政府便将该村列为蔬菜大棚技术推广示范村。然而,彭仓村蔬菜种植推广过程却遭遇重重阻碍。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该村村支书边巴顿珠仍记得他到村民家做工作时,被村民们用石头追着打,村民说:“吃糌粑、牛羊肉很好,我们不需要种菜。”
“那时种蔬菜对村民们来说还是新鲜事物。”巴引旺堆回忆,当时村民家里土地有限,担心种植蔬菜后青稞面积减少,如果蔬菜不能保证收成,大家很可能会吃不上饭。遭遇闭门羹后的边巴顿珠并没放弃。他先反复给村委成员做思想工作,然后再由村委给村民做工作。第二年,村民们终于答应每家试种一小部分蔬菜。
巴扎乡乡长滕斌介绍,后来村民们吃了自家种植的鲜菜后,发现体质逐渐得到改善,而且富余的蔬菜还可以卖钱,价格比青稞要高出许多。彭仓村村民们尝到甜头后,从2004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蔬菜。直到2011年,在蔬菜产业拉动下,彭仓村成了巴扎乡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村民人均收入过万的村子。该村是“万元村”的美称也不胫而走。
科技为蔬菜种植换挡提速
8月3日上午,在白朗县蔬菜种植基地6号温室大棚中,农业技术员达仓等人正在给棚内西瓜缠藤。这是日喀则市第一个智能花卉蔬菜种植基地。“通过计算机可以监测整个大棚内农作物生长情况,以及棚内采光、温度、湿度,有利于进行新品种培育实验。”达仓介绍说。
这个蔬菜种植基地是由山东省济南市援建。彭仓村之所以在种植蔬菜时快速获益,正是得益于该蔬菜种植基地的技术支持。
“以前不肯种,现在抢着种。”白朗县县委书记翟军说,彭仓村依靠种植蔬菜致富后,县内其他乡镇纷纷效仿。在先进技术带动下,白朗县类似彭仓村的“万元村”数量不断增加。
目前,白朗县经营蔬菜大棚达5367座,蔬菜种植总面积达1.17万亩,果蔬品种达116种;该县还申报认证无公害蔬菜品种15个,无公害产地认证完成20000亩;此外,在该县范围内还举办了各种蔬菜培训班10次,培训人数达4120人次。
“农超对接”促农牧民观念转变
白朗蔬菜现在除满足当地农牧民吃菜需求,还销往日喀则、江孜等地。蔬菜产业成了白朗县农牧业产业中第一大特色优势产业。“蔬菜产业不仅带动了农牧民致富,更反映了这些年农牧民接受新事物意识加强,面向市场确定营销模式意识加强。”翟军说。
相比之前农牧民路边摆摊的蔬菜销售模式,现在白朗蔬菜实行“农超对接”。以彭仓村为例,在蔬菜收获旺季,该村每天早上组织两辆农用车往超市销售点送菜,村民们还对每天蔬菜销售量和热销品种进行统计,不断归纳总结市场规律,根据不同种类蔬菜销售情况,确定下一年蔬菜种植的种类和面积。
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白朗县多个村镇实行“一棚一品”蔬菜种植模式,并不断尝试新品种种植。白朗县农牧局发现,去年,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8400万元,同比2013年增加了360万元,增幅达到4.5%。
谈及白朗县蔬菜产业的成功经验,日喀则市农牧局副局长宋一彤感叹:“随着农牧民种植技术提升和对蔬菜市场把握加深,逐渐实现了从抵触到主动要求建大棚的转变。这种观念转变,无疑是一大进步!”(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光明日报记者 尕玛多吉 雷晓斐)
(责编:郭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