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一所大学与一座县城的70载情缘,你可知道这场可歌可泣的文军长征?

09.09.2016  22:16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转战14个省区,行程两万五千里,成就了一场举世无双的壮举,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光辉奇迹。图为正在修缮的猴场会议会址。

 

鲜为人知的是,就在红军长征胜利后不到一年,另一支队伍也开始了一场历时两年半、横穿六省、行程2500多公里的“长征”。这就是浙江大学西迁,由于与红军长征部分路线基本吻合,被彭真称为“文军长征”。图为浙大西迁路线示意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身处硝烟中的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的率领下毅然西迁,先后停留在浙江西天目山、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青岩等地,最终于1940年初抵达遵义。图为1939年2月浙大宜山校舍被日军轰炸后的情形。

 

在贵州遵义、湄潭、永兴三地办学的七年间,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专心学术,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新一代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匠也在这里成长。图为竺可桢在湄潭主持召开学术讨论会。

 

据不完全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就有50余位曾在湄潭工作、学习和生活过。图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一家在湄潭留影。

 

当时在浙大物理系学习、后获诺贝尔奖的李政道回忆:那时湄潭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都十分艰苦,为了节省桐油,我每天晚上都要夹着书本到外面的一家茶馆看书……老板娘照常为我泡一碗茶端过来,且不收茶钱,茶馆再闹也不管,只是找个位置来读书。图为杨振宁、李政道(右一)与家人合影。

 

在红军长征路上举行的遵义会议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巧合的是,浙江大学也同样在遵义实现了转折:在这里的七年间,浙大院系规模几乎翻了一倍,师生人数分别由62人和613人增加到212人和2171人。图为湄潭浙大的女子排球队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学家李约瑟曾于1944年10月应竺可桢邀请前往湄潭参观考察。令他大为震惊的是,在这个偏远的小县城里、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竟有一所如此高水平的大学。深感钦佩的他将浙大誉为“东方剑桥”,图为李约瑟与夫人参观浙大实验室。

 

图为浙大师生在湄江边水车旁留影。

 

图为湄潭浙大的游泳池。

 

图为奔赴抗战救亡前线的浙大学子。

 

浙大师生与湄潭人民共度时艰的情谊被传为佳话。图为2009年,前来贵州参加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70周年纪念大会的校友在湄潭文庙大殿前自发叩拜,感谢“第二故乡”的人民对前辈的养育之恩。(中国西藏网 文/苏文彦)

(责编: 周蕾蕾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