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召明的“天路”之梦

03.10.2016  21:05


唐召明(2002年7月摄于藏北尼玛县)

   编者按:唐召明:《圆梦“天路”》作者,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北京分社图片总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民族联谊会理事,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理事。其摄影作品《花冈悲歌》《今日西藏》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著有《走遍藏北无人区》《离天最近的地方》《神秘的藏北无人区》等书。


唐召明采访京藏列车正式开通运营(2006年7月1日摄)

  真正结识唐老师是在今年8月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1976年-2016年进藏40周年同学会”上,当时的唐老师作为摄影记者现身会场。当时,唐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魁梧,笑容真诚,非常平易近人。


唐召明(中)独闯藏北无人区时在途中采访(1987年7月10月摄)

  他是第一位独身穿越藏北无人区的记者。“从1991年我调回北京工作,我20多年来年年都要去西藏。” 唐召明告诉记者,仅去年一年,他就10次进藏。今年年初由于身体原因,唐召明无法进藏,在4月10日完成心脏射频消融手术后,他又一次选择了进藏。

  听到这里,笔者被深深感动了,同时又不禁好奇:是什么样的吸引力使这位前辈用尽自己的毕生的精力奉献于西藏?

  


唐召明在藏北草原采访时与玛尼堆合影(1990年7月摄)

    “我生在山东、长在青海、后又进藏工作,身体里流淌着青藏高原34年的青春血液”,唐召明给出了答案。

  


唐召明在藏北草原驾车采访途中留影(1991年摄)

  从1987年至今,唐召明9次闯入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藏北无人区,用手中的相机和笔,记录那里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变化。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他几次遇险,在藏胞的帮助下化险为夷。“我们这些进藏者一直觉得,我们对于西藏的付出,远远不及于西藏和西藏(的)人民所给予我们的恩泽。”


唐召明新作《圆梦“天路”》一书

  2013年10月13日,藏歌乐舞《圆梦》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唐召明就是此剧中的记者原型。这部作品旨在向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和今年青藏铁路开通10周年献礼。与此同时,9月14日唐召明的书《圆梦“天路”》正式发行。9月23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在西藏中学举办的《圆梦“天路”》读书分享会,又一次见到了唐老师。当手里拿到(了)这本唐召明赠给藏族学子的新书时,也就更加了解了西藏对他的那份吸引力从何而来。

  


唐召明在西藏中学为藏族学生签名赠书(2016年9月23日)

  作为对“天路”连续跟踪报道的记者,唐召明所撰写的《圆梦“天路”》一书,以纪实的笔触,真实地讲述了他早期在青海、西藏工作与藏族同胞结下深厚友谊,互帮互助的经历,及后来与援藏干部李一超、小儿心脏病专家顾虹、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副书记王博轩、西藏牦牛博物馆长吴雨初等人与高原结缘并奉献高原的感人故事,真实再现了“天路”从牦牛运输到公路、铁路的修筑,以及青藏铁路开通运营10年来,一批批建藏援藏工作者和列车乘务员奉献高原的心路历程,同时介绍了青藏铁路如何成为一条世界上最有爱的铁路等感人故事。

  


新华社记者唐召明(左一)、随行藏医旦增达色(中)与卓玛的合影

  自入行以来,只要与西藏有关的人和事,唐召明都忍不住去了解、去参与、去报道,书中讲述了藏族老阿妈用怀抱帮助素不相识的汉族小伙暖冻伤的脚、唐召明与挚友们一起救治众多藏族先心病患儿、对藏族妇女斯求卓玛的救治以及助她脱贫、在西藏建立爱心书屋等等故事。

  

 
唐召明在藏北比如县拍摄(2014年7月9日,洪敏摄)

  “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得以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身为摄影记者他倾尽全部力量,与各地建藏援藏工作者一起,为西藏人民、为西藏建设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每位献身西藏的进藏者,都是一尊不朽的雕像。他们以奉献为天职和使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而在奉献的同时,他们的感情、灵魂也被高原所净化、所升华。他们对西藏倾注了比养育自己的故土更多的爱,那爱已经深深地沉积在他们的血脉里,任何情愫都再难以替代。”

  作为一名对西藏,对西藏文化和西藏人民有着极为特殊和深厚感情的“老西藏”,他是骄傲的,也是自豪的。

  (中国西藏网 文/王艺灵 图片为唐召明提供)

(责编: 赵钊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