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乾隆十二年的“维稳”战役留下了什么?
乾隆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正面镌刻着汉满两种文字,背面则是蒙藏两种文字。
中国西藏网 讯 阿坝藏区羌族自治州有个金川县,相传在这条河流的两岸盛产沙金,故名“金川”。清乾隆年间,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维稳”斗争,这就是乾隆“十大武功”之一的平定大小金川。
战事源于元明清以来一直在当地实行的土司制度。清雍正之后,大、小金川土司势力壮大,常常恃强凌弱,蚕食邻近土司,使川西边地不得安宁。到乾隆年间,金川土司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使川西嘉绒地区各土司的均势被打破,威胁到了内地的安全和康藏的稳定,为了“永靖边圉”,乾隆帝决定兴师进剿,乃有大、小金川之役。
第一次金川战役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打响,历时两年。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金川战事再起,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结束,前后共计七年,如果将两次金川战役时间相加的话则将近三十年,是乾隆“十大武功”中付出代价比较大的一次。
金川平定之后,乾隆皇帝在现在的金川县安宁乡立了一通“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记录了平定金川的过程。御碑碑座由一整块花岗石錾刻的立体托鼋制成,碑体由一整块长4.5米的青石加工而成,碑高4.50米,宽2米,厚1.30米,碑外建有碑亭,正门外有垂带式踏道,踏道中心石阶上浮雕龙云图案。
除了这通碑文,金川之战还为当地留下了不小的影响。经过大小金川之役,清朝在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了自雍正以来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成果,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而这场战争,也为今天的金川留下了许多遗迹。在今天的金川县勒乌乡有一个马厂村,相传就是当年金川战役时清军的养马屯兵之所,而咯尔乡德胜村的村名就源于征战金川时在此取得的一场大胜,最早写作“得胜村”,后因崇尚德行演变为“德胜村”。
战后,一些清军兵将留在了这里,与当地的民众共同生活,形成了汉、藏、满、回、羌等诸多民族的大融合,至今金川县仍然以民族和谐、宗教和谐著称,藏族和汉族的老奶奶看护着回族的孩子,清真寺的圆顶与 藏传佛教 的白塔相互依偎在高天流云之下,昭示着当年那场“维稳”战役留下的成果。
金川县勒乌乡马厂村村民。
金川县咯尔乡德胜村村民,她们的服饰是汉、藏、满、羌等多民族服饰的融合。这几位老奶奶都已经70多岁了,还坚持为村里种花、清扫,她们面前的鲜花就是她们亲手种下的。
(责编: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