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松赞干布故乡墨竹工卡]:从学徒到老板 旦增旺扎的传承路

19.10.2016  12:05

  [编者按]:贫困不仅只是经济概念,更关乎基本的公民权利、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权利和能力的贫困。

  从2014年开始,国家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今年是我国度过的第三个“扶贫日”。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中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西藏是如何扶贫的?有哪些方式?效果如何?百姓满意度高吗?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西藏网记者走进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附近的墨竹工卡县采访调研,力图从一人,一户,一厂,一县的微观之处着手,描绘墨竹工卡的脱贫历程,折射西藏扶贫的大投影。

  旦增旺扎。

  走进旦增旺扎的院子,迎面而来的除了高原和煦明媚的阳光,还有金光灿灿、造型各异的金铜器具,以及工人们在铜胚上凝神敲奏出的叮叮梆梆的声音。

  直孔金属锻造工艺在历史上颇有名气,其品牌在藏族群众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旦增旺扎是直孔金铜器锻造工艺传承人,主要为寺庙锻造佛像、金顶、金铜唐卡,还打造一些民族首饰、日用金铜器皿等。因为技术好、用料精、讲信誉,生意络绎不绝,供不应求。

 

旦增旺扎工厂锻造出的金铜器狮形瑞兽。

旦增旺扎工厂打造出的大鹏金翅鸟金铜器。

  “2003年我开始在拉萨学习锻造技术,当时只有14岁,县里为了让我们脱贫,组织了19个人到拉萨自选职业学技术,我就选了金铜器锻造。”旦增旺扎告诉记者。据了解,旦增旺扎和手下17位工人前不久刚从云南迪庆州赶回,他们被德钦县格丹列谢林寺请过去做佛像,6米高以上的佛像就做了8座,“吃住都在寺庙里,一呆就是5个多月。”

  旦增旺扎锻造的金铜佛像形态端庄威仪,面部表情生动传神,令人一见心生恭敬欢喜;而金铜饰品则精致细腻,或勾或挑或弯或曲,弧线流畅,精雕细琢;金铜器日用品如金银酒壶、金铜茶壶等,造型古拙朴实,装饰华丽巧妙,彰显出藏族人热爱生活和爱美扮美的民族情趣。

旦增旺扎工厂锻造的金铜佛像。

旦增旺扎工厂锻造的金银器酒壶。

  在县扶贫办、文化广播局等有关单位的帮助下,由政府投资200万,个人投资480万,旦增旺扎在县城买下800平方米的土地建起了总建筑面积达2900平方米的新厂房,计划招收70个工人,前景一片光明。

  14岁当学徒,现在不过27岁、却早已当上大老板的旦增旺扎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能带学徒,传手艺,帮助邻里乡亲共同致富。

  “我现在招收的学徒里有些就是贫困户,他们在厂里学习、干活,包吃包住,按天开工资,如果能把金铜器锻造手艺好好学下来,将来的生活肯定不愁。”旦增旺扎告诉记者。能够帮助贫困青年解决就业问题,把自己的工厂做得更加专业化、规模化,把直孔金铜器锻造技艺发扬光大是旦增旺扎的希望。

旦增旺扎正在建设中的新厂房。

一位工人正在聚精会神的打造着金铜器胚。

  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几年中,旦增旺扎又多次往返于拉萨等地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技艺水平。他告诉记者,目前在拉萨搞金铜器锻造的同行建立了微信群,大家经常在群里讨论交流,有时也会在群里为一个问题掀起争论的高潮,“谁有了好作品,就会第一时间发到群里,大家评论一番,给点赞鼓励下,有时候遇到问题也会到群里请教,受益很多。”旦增旺扎说着,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在旦增旺扎身上,记者看到了新时代西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精神风貌,他们与我们原有印象中闭门造车、沧桑古板的感觉大不相同,既有着传统手艺人的严谨细致,又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这体现在他们的思想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协同合作的意识越来越强,致富思路越来越活跃。(中国西藏网 图、文/易文文)

(责编: 郎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