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卓嘎:曾经颠簸六天来开会,如今墨脱发生大变化

14.03.2017  15:02

中国西藏网讯 格桑卓嘎,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墨脱镇党委书记。她来自人口较少民族——珞巴族,在五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期间,将国家的政策宣传到基层,将基层的声音带到北京。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格桑卓嘎接受了《中国西藏》杂志、中国西藏网的邀请,就墨脱“通路”以来的发展变化,基层脱贫攻坚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话题接受了独家专访,向我们讲述一个真实的墨脱。

身着珞巴族传统服饰的格桑卓嘎。

记者: 西藏平均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您来自西藏海拔最低的地方——墨脱,这里的海拔平均在1200米左右。墨脱县也是全国最晚通公路的县,通车也才三年,您能跟我们讲讲通车前,您来北京参加会议需要花多长时间,现在又需要多长时间呢?

格桑卓嘎: 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在路上用了6天时间,刚从县里出来时候因为下雨路断了,我们就雇摩托车到了我们邻近的波密县,从波密县到林芝市,从林芝再到拉萨,最后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而现在,只要三天就到了。

记者: 您是珞巴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已经是第五次了,作为少数民族界别的委员参会您有何特别的体会?今年您带来的提案主要是什么内容?

格桑卓嘎: 五年来我自己的变化也很大,开阔了视野,向其他委员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更熟悉了国家的政策,尤其是关心支持我们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

今年我带来的提案是关于进一步修订完善边民补贴政策的,这是因为我们墨脱本身也属于边境县,去年年初时,我们在藏全国政协委员到西藏的边境县调研,发现有些县虽然确实是边境县,但列入国家划定的边境县又达不到要求,就没能列入国家补贴的范围里面,比如我们县就有3个乡镇和16个行政村没有享受到边民补贴政策。群众的诉求主要有两个,一是希望适当提高边民补贴数额;二是扩大边民补贴范围。

记者: 珞巴族是人口较少民族,一说到西藏很多人只知道藏族,其实还有珞巴、门巴这些少数族群。在全国来看很多普通老百姓对珞巴族是不了解的,您能否借这个机会向网民介绍一下墨脱和珞巴族的一些情况?

格桑卓嘎: 西藏的珞巴族大约有3000人左右,现有大中专毕业生300人左右,珞巴族是一个非常淳朴善良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以前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对外界接触很少,外界对我们也了解很少,以前过来旅游很多卫生条件等硬件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随着国家的政策帮扶,以及越来越多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回来,现在变化确实挺大的,我们既能给游客展示民族文化,又能提供卫生、舒适的硬件服务,同时还在继续努力提升各类基础设施水平,希望把我们的民族风情更好地展现给世界。

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每年都在增加。珞巴族、门巴族都居住在边境地区,国家也有很多特殊的政策照顾,比如墨脱的边境转移支付资金,其它方面给我们投资、扶持的渠道也有很多。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优惠,比如考试分数方面珞巴族、门巴族也有加分的,边境县也有专门的加分。我在基层工作真正感受到国家对于我们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政策。

中国西藏》杂志、中国西藏网记者向格桑卓嘎献哈达。

记者: 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我们有一些什么具体措施?

格桑卓嘎: 珞巴族有一些文化传承已经入选了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服饰文化。很多文化传统还在整理,因为珞巴族的很多传统属于口传文化,年纪大一点懂传统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这个抢救性保护任务是非常重的。

2015年,我的一个提案就是关于保护无通用文字少数民族的语言,这两年我也看到我们地方政协也在做相关的民族文化丛书,正在开展一些相关的整理工作。包括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代表,我们都一直在呼吁加大保护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力度。

记者: 墨脱县是全国最晚通公路的县,通路以来的这三年,墨脱的变化大不大?

格桑卓嘎: 墨脱确实变化挺大的,我2011年调入墨脱县的时候公路还没通,当时买方便面要15元一包,包车出去几十公里就要花1000-2000元。路通以后,交通运输的从业者也越来越多,衣食日用的物价降下来了,大大减轻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开销。总体的产业发展还是处于基础的发展状态,但也有了好的发展苗头,比如墨脱现在的主导产业是茶业,三年前我们就开始种茶,全县现在已经种了3000多亩茶园,慢慢开始形成规模,我们那里没有污染,出产的都是纯天然的茶叶,下一步的发展很有潜力,也会给我们当地的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前我在达木乡任乡长的时候,村里面有一户开旅馆的,但设施特别简陋。我想带动他们一下,就到县里为他们争取到了资金,也带他们到旁边旅游发展较好的米林县观摩学习,回来后搞了一些有珞巴民族特色的装饰和饮食,特别是路通以后,游客进来比较方便,目前农家乐方面一年的收入就超过了9万元,村里其他人也被带动跟着搞起了乡村旅游。墨脱一直有徒步“驴友”过来,现在虽然通车了,还是有人愿意徒步进入墨脱。

格桑卓嘎正在接受《中国西藏》杂志、中国西藏网采访。

记者: 现在作为墨脱县墨脱镇党委书记,您最想帮扶当地人的是什么?您曾经提出“保护生态,建设特色水果园、种植园”的提案,如今进展如何?去年,您在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提案调研中,深感群众观念改变之难,随着驻村干部的进入和项目的开展,情况有变化吗?

格桑卓嘎: 相对而言,我的重点还是在产业和教育。产业方面,国家对我们的扶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我们需要把握好机会,我们下设的6个行政村根据自己的优势,要做出不同的规划,比如有些地方适合种蜜柚,有些地方适合种香蕉,有些地方又适合种茶叶,我们因地制宜规划好后就把资金分下去。比如在墨脱镇的米日村山路很陡,原先也不知道该发展什么,后来种了蜜柚,现在已经种了7000多株,一株大约可以赚2000元左右,如果我们把这个搞好了,脱贫攻坚的任务就能很快完成。

现在主要还是技术和管理方面跟不上,现在我们正在跟内地的朋友联系,希望把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来。作为基层干部主要还是发挥引导的作用,有些项目搞起来了,最少要等三年才能出效益,如果管理跟不上就不行。所以我们每个村都抓一个特色,包括对驻村干部的考核也是主要看对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

教育方面我之所以很重视,就是我多年来感觉到因为当地人的观念还是需要更新,从当地成长起来的受到良好教育的毕业生回来后,对家乡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1年,有一个门巴族的小伙子毕业后到了墨脱,他本来可以留在拉萨的,但到现在也一直留在墨脱工作,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待在城市里面,他说我就是要回来琢磨一下我们这个民族怎么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发展得更好,他觉得既然路通了就要主动创造一些机会,他喜欢研究门巴族的民俗文化,自己也开了一个网站,对外宣传当地的特色文化。

记者: 向您推荐一位老先生,就是1950年代随18军进藏的“老西藏”冀文正先生。他终身从事墨脱珞巴族、门巴族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著书二十余部,被誉为“珞渝文化第一人”,如果我们现在想要做墨脱民间文化的项目,或许他那里是一个很好的出口。

格桑卓嘎: 希望大家多了解、多宣传我们墨脱的风情,我们珞巴族是一个非常淳朴、好客的民族,在旅游设施、文化保护方面,我们也会继续努力。(中国西藏网 文/王淑 杨悦笙 图/陈卫国)

(责编: 吴建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