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科考历险记,危险无处不在

30.06.2017  18:29


 6月27日,科考队员行进在龙匣宰陇巴冰川腹地。新华社 索朗罗布 摄

27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钻取冰芯进入决战阶段。

记者跟随科考队前往龙匣宰陇巴冰川冰芯钻取点。

按照计划,科考队将从海拔5150米的唐古拉冰川营地,连续行军9个多小时,当晚抵达海拔5650米的冰芯钻取点,在气温最低时,连夜钻取冰芯,并在凌晨携带冰芯返回大本营。

这是本次冰川科考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离开大本营向东前往冰川,要经过一片高山草甸。与草地不同,草甸高低不平,要把脚踩在较高的地方,否则容易踩到水里。

走不多远,山间乌云密布,阴冷的风伴着雪,打在脸上。

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走出草甸,靠近冰川末端。前面是一座小山,这对我们是很大的考验。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平地走路就气喘吁吁了,而爬山时,心跳急剧加速,快走几步,心脏就像要跳出来似的。只能是走十几步,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呼吸平稳后,再前进。

爬上小山后,我们赶上了科考队领队徐柏青。在他的带领下,沿冰川边缘的大山横切过去。山坡上遍布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头,每一步都要踩稳,否则容易崴脚。

开始上冰川了。这时,太阳当头,四周的雪面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我们准备了太阳镜,这是防止雪盲的。脸部如果不做防护,容易被雪面反射的阳光灼伤。记者把背包的保护罩包在头上,或把冲锋衣的帽子裹在头上。

从大本营远望,白色的冰川像一大块冰扣在山脚下。真正行走在冰川上面,这里也是起起伏伏。踏着前面队伍的足迹,我们缓慢行进。

让我们佩服的是,科考队员们都背着很重的行李,走在前面。请来的几位藏族小伙子负责运输发电机(放在雪斗上)等重型设备,前面有人拖,后面有人推,沿陡峭的雪坡,缓慢前行。

17时左右,队伍抵达海拔5430米的高度。距离终点路程过半,但时间尚早。徐柏青发现,山区天气多变,而这支队伍有18人,山上只有两顶帐篷,最多容纳12个人。如果发生暴风雪,后果不堪设想。必须有人下撤。

最终,徐柏青带着4个人返回,其余人员继续前进。


图为科考队员背着行李行进在山地上。新华社 索朗罗布 摄


龙匣宰陇巴冰川末端风貌。新华社 索朗罗布 摄

经过白天的太阳照射,冰川上面的雪融化得很厉害,我们每走几步,一条腿就会陷进雪里,雪下面就是水。这样走不了多远,我们的双脚就已经湿透了。到后来,鞋底里就是一层水。

18时许,我们走到一处相对平缓的地方,海拔约5470米。前面的队员说雪下面都是水,走不过去,让我们爬着过去。即使爬,身体依然会陷进雪里,手也触到了冰水里,刺骨地疼。

这时,听到远处的队员在大声呼喊,行走在最前面的科考队员温旭全身陷进冰湖里。万分危急!

当时,温旭踩着踏雪板,走在队伍最前面。这是一段平缓的雪面,走上去没有什么异常,但突然间,他整个人就陷了下去。

紧急关头,他尽力用冰镐砸冰面,冰碎了。他背着一个背包,身后还拖着一个雪斗。借助背包浮力,他躺着往后一拱,向湖边接近了一点,再用冰镐砸向冰面,终于爬出了冰湖,尽快换衣服……

 
科考队员通过拉雪斗在冰川上运送科研设备。新华社 索朗罗布 摄


海拔5150米的唐古拉冰川科考营地。新华社 索朗罗布 摄

温旭事后告诉记者,他有多年的高山活动经验,还曾在北极接受过落水自救训练,并常年练习冬泳,这些为冰湖脱险奠定了基础。

鉴于前面的道路已经阻断,科考队不得不在18时30分原路返回。据科考队员测算,这里距离大本营约7公里。为了赶在太阳落山前走完冰川路面,大家都走得比较快。太阳落山后,借助最后的亮光,我们一步步走向大本营。

21时30分,全体队员陆续抵达大本营。

从出发到返回的9个多小时里,每个人都走完至少14公里的路程。途中除了喝点水,没有补充什么食物。

冰川科考,危险无处不在。

(责编: 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