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立的地方叫林芝

17.11.2017  16:55

  编前语:这是发生在林芝森林火灾战斗中的故事,李玉领讲述着他的年轻战友为此付出生命的感人故事。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了加强西藏的生态保护工作,2002年10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武警西藏森林总队挂牌成立。当时,我申请从武警甘肃某部抽调到西藏林芝森林支队工作,直到2013年转业,在保护生态的岗位上干了快12个年头。9年前的3月,在扑救西藏林芝重大森林火灾的战斗中,我的战友李彬的生命停留在21岁,军旅生涯定格在832天。我亲眼目睹了一位年轻战友生命在西藏林芝的浩瀚林海凋零。每当回忆起那个场景,我都感受到一种深入骨髓的不舍、伤悲和激励。战友已去,故地仍在;驼铃声声,已润湿双眼。

   1

  2008年3月3日,海拔3000米的西藏林芝还是一派冰封雪裹。山顶上的雪层层堆积着,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发出耀眼的白。高原的风无休止地肆意地狂吹,把山间密布的原始森林搅动得片刻不得安宁。

图为:武警林芝森林支队官兵巡护在藏东南林区,这里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林区。施福寿摄

  林芝市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有林地面积717万多公顷,木材蓄积量为8.85亿立方米,是全国第二大林区。每年的11月1日至次年的5月1日,受高原冬春季天干物燥和大风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森林火灾多发,林芝全面进入防火紧要期。

  在林芝的10多年里,我作为部队的新闻报道员,参加并报道了150多起大大小小的森林火灾扑救任务,见证了战友们在火灾扑救中的惊险危急、无私无畏和英勇顽强,可以说每一次火灾都是一次生死的考验。

  每当战友们完成一次扑救火灾的任务后,灰头黑脸的战友们都会由衷地感慨,“真心希望这一场森林火灾是最后一场!”事实上,在火灾真正发生时,战友们又会义无反顾地冲进火海。

  西藏自然环境特殊,火无定势,风无常态,加之海拔高、坡度陡、路途险、扑救难,在火场的一切都充满着未知和极端的凶险。


图为武警西藏森林部队官兵的“战场”。施福寿摄

  每年的防火期,以保护生态为已任的武警林芝森林支队官兵也是最繁忙、最紧张的时刻。可以说24小时待命、24小时值班、24小时战备。便携式灭火水泵、水枪、水带都放在车上,运兵车的油和水灌车的水随时补满,人员定车定位,个人穿戴的橘红色的灭火服、防火头盔、防火鞋、对讲机等等随时要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用部队领导讲话的原文表达:“就是绷紧战斗弦,确保遇有火灾,第一时间到达,第一时间扑救,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底限度,努力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目标。”

  那天下午17时许,我正在办公室,一阵急促刺耳的警铃打破了办公楼的宁静。

  随后,作战参谋发布紧急通知,接到群众报警电话,市区西侧30多公里外的林芝县多布村原始森林发生大火,大家更换灭火服立即出动灭火。

  伴随着急促的跑步声,5分钟后,几台运兵车载着林芝中队60多名官兵冲出营区,沿着318国道向火灾发生地急驶……

   2

  火灾现场,一条条火龙吞噬着大片原始森林,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树木发出劈哩叭啦的巨大声响,地表火、树冠火呈立体式燃烧。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也烤红了一线战斗员的脸。参谋长姬玉明在火场指挥官兵转移附近几十户群众,并通过卫星电话将火场情况上报到总队作战值班室。“火场面积大、坡度陡、海拔高,灭火困难重重,急需增援。”


图为火魔吞噬万顷森林资源,官兵在一线作战。施福寿摄

  总队决定,调集林芝支队的米林、波密中队官兵当即赶往火场,400公里外的拉萨部队翌日跨区增援火场,还要求远在千里之外的昌都、日喀则部队做好增援的机动准备。

  就这样,人与火的拉锯战在高原打响。4日一大早,森林官兵组织驻军部队、当地群众共1000多人投入扑火战斗。300多名森林官兵用水泵、灭火弹打压火头和悬崖峭壁的着火点,驻军部队和群众清理火烧迹地并开设防火隔离带,计划对火场进行东西合围,彻底消灭火灾。

  事与愿违,灭火效果受大风天气、山高谷深、松塔树球滚落等影响,不断死灰复燃,不一会儿功夫就形成了新的着火点,这次灭火作战异常激烈,战友们每天睡眠时间仅3、4个小时。


图为官兵克服高原缺氧、山高谷深等重重困难堵截火头。施福寿摄

  6日中午,火场风力持续加大,火头向西线迅速蔓延,附近400多人的白玛店村和更章乡小集镇危在旦夕。我在西线火场直接感受到了大火炙烤的威力,官兵们在急速上升的高温面前,瞬间导致无法呼吸,眉毛变为灰烬、嘴唇喉咙干裂发紧,无助绝望在心底瞬间升腾。


图为:官兵拖着灭火管带在峭壁间战斗。施福寿摄

  14时许,在火头越过隔离带一刹那,距离我15米远的一号机组水泵手李彬,身体贴着60多度陡峭的山坡,奋力举起水枪头,用喷出的水柱浇灭了火头,100多名群众的生命威胁得到解除。

  就在这时,一棵直径约40厘米、长约5米的树木从山上急速滚下,救火现场人们的叫喊声尖叫声响成一片,而此时,正在山谷全神贯注扑火的李彬却浑然不觉,他没有听到战友们的喊声,眼看着急速滑下的圆木把李彬刮倒了,他向山下急速滚落。


图为:李彬烈士(左三)灭火作战中最后一张现场图片,拍摄于烈士受伤前的10分钟。常福军摄

  我们冲下山坡去救李彬,他侧着脸躺在距离砸中他的位置20多米远的灌木丛间,头盔飞落,头部、身体等多处受伤,全身不停地挣扎抖动,但是意识依然清醒。

  李彬受伤的位置距离山脚500多米,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运送途中的痛苦,争分夺秒地抢救他的生命,10多名战友排成人梯、人墙,肩背手抬甚至跪托将他从山坡上运送下来。李彬由于过于疼痛,几次用手臂试图撑起自己的身体,刚刚撑起又重重地压在了战友的背上,嘴角渐渐由血滴变成了血线。

  在下山的路上,是最最难过和痛苦的时候,李彬用数数来撑过难挨的时光,数数时,他的声音时大时小、过程时长时短,从“1”数到“1100”多,才送上救护车。我们全程护送聆听着李彬的数数声,感受着他战胜伤痛和鼓励战友们的决心,大家的脸上已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

  17时许,李彬终因伤势过重牺牲了。在生命最后的10多分钟内,他连续念叨着“班长,开机,班长,开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息。

  “生命弥留之际,他的意识依然停留在战斗岗位上”。在李彬的追悼会上,支队政委潘宝纯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和追思。

   3

  3月6日晚,支队成立李彬同志善后工作小组,我和总队来的杨站长等人,连夜整理烈士生前遗物和事迹材料,在遗物中有一本无偿献血证和日记本。


图为灭火战斗结束后,武警林芝森林支队官兵在英雄坡深切缅怀革命烈士。施福寿摄

  李彬几个月前因工作需要从拉萨调入林芝支队米林中队。在篇数不多的日记中,有3篇谈到了生死,还提到休假时要好好孝顺父母、如何当一名好兵,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父母的想念,对生活的热爱,对军人职业的一种自豪。

  2006年6月,李彬从电视上听到拉萨市医院血源紧张的消息,特意请假来到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献了200毫升血。今年的清明节,我与李彬烈士的母亲徐容仙通了电话,李妈妈对这件事仍记忆犹新,念叨儿子曾寄来一把印着“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字样的雨伞,只说伞是战友送的。

  “这孩子,竟然骗妈妈,还骗了一辈子,彬儿不乖,彬儿不乖呀!”李妈妈常常抚摸着那把被磨光了字迹的伞,和着眼泪用心与儿子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火灾发生的前一天,李彬拿出积攒的5000元工资,委托司务长靳文利去县城办事时,顺便寄给四川老家的父母。工资还没有来得及寄出,噩耗迫使他的父母飞到林芝来和他的遗体告别。

  英雄源自平凡。李彬正是在平凡的点滴小事中折射出不平凡,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关键时刻,他毫不吝啬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李彬被武警林芝森林支队追记为共产党员,被武警森林指挥部批准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被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献身绿色事业的忠诚卫士”荣誉称号。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痛场景,撕裂着每个人的心。烈士撇下了双亲,但赢得了藏族群众的真心。3月12日,李彬烈士追悼会在林芝召开,藏族群众手捧哈达手执挽联列队送行、向烈士遗体告别,哭声一片。3月13日,李彬烈士魂归故里四川省仁寿县。当地政府再次为烈士举行追悼会,父老乡亲用最高礼仪安葬了烈士。

  在武警林芝森林支队警史馆陈列柜中,安放着李彬烈士生前带有片片血迹的灭火服,烈士生前的无偿献血证、日记本和烈士证书复印件。

  9年多来,李彬烈士的献身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森林官兵赴汤蹈火、勇往直前。

  去年12月,我被单位派驻到烈士牺牲的那座山峰下的小山村,开始为期一年的驻村工作。这一年时间,我时常仰望着那座山林,火烧过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映入眼帘的是勃勃生机,一棵棵高山松像卫士一样苍翠挺拔。我想,这样的绿,或许就是生命的底色。


图为秋日林芝。施福寿摄

  朝阳洒落在红瓦青墙的藏式民居上,映衬着漫山遍野的森林,和着波光粼粼的尼洋河水、水草丰美的湿地、甩着尾巴的牦牛织成了一幅美丽的雪域江南田园山村图,煞是光彩夺目。迎着阳光,我爬上村后的石堆,对着森林大声呼喊:李彬兄弟,你站立的地方叫林芝!(中国西藏网 文/李玉领)

(责编: 王茜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