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这五年,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花开满园

14.10.2017  15:32

 

图为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海报

  中国西藏网讯 在青藏高原、澜沧江畔,用心倾听百姓故事;在天山南北、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拍摄民族生活画卷……这五年,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花开满园。

  从《茶马古道》到《金凤花开》,从《茶颂》到《丝绸之路传奇》,这些电视剧以扣人心弦的故事和生动的演绎吸引着广大观众,也作为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的典型文本留存于世。

  在这五年里,党中央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关于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民族艺术的创作与时俱进,涌现出了一批贴近民族生活、反映革命历史和时代发展的优秀影视作品,丰富了中国文艺的历史画卷,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图为电视剧《茶颂》海报

  著名白族女作家、剧作家、制片人景宜说,随着电视剧创作环境和市场的调整,以及主流价值观的回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回归现实主义创作的倾向,正把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推向一个崭新的时期,一批民族题材电视剧以新的制作理念和审美情趣与广大观众见面。民族题材的电视剧已经摆脱了过去写历史人物、讲土司头人及宫斗戏的套路,回归了现实主义创作,创作方向更加明确、题材更加广泛。

  这种变化深刻体现在反映少数民族工业题材的《丝绸之路传奇》《北方大地》,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和民族团结的《彝海结盟》《阿娜尔罕》《长白山下我的家》等优秀影视作品中。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弘扬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主旋律。

  

图为电影《十八洞村》海报

  反映精准扶贫的电影《十八洞村》10月13日登陆全国院线。十八洞村是一个苗族聚居村,影片对苗乡的人情社会、乡约法度、历史风俗,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都有深入的描写和刻画。

  这部美不胜收的影片展现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乡村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杨英俊以及杨家几位堂兄弟在脱贫过程中发生的观念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改变。故事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凝练出了“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精神,把扶贫话语转化成扎进现实生活的场景,在影片中重建了农村社会文化生态,展现了新时期精准扶贫政策为中国农村带来的新气象。

  业内人士认为,将话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的叙事手段是影片的亮点,如什么是扶贫、扶贫户,怎样扶贫、怎样扶到位等,在扶贫工作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这些带有思考性的话题都在影片中全景呈现。而且这部电影把视角放到了农民身上,真实体现了内心自省、捍卫尊严、塑造人格的农民形象,除了塑造出一群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外,还细致描摹出扶贫工作中不同农民的自封想法、阻力困难和不愿改变,通过不同人物的个性展示,契合了 “扶贫扶志”“扶贫扶智”的思想,也体现出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

  景宜认为,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影视剧要拓宽文化视野,真正了解和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喜怒哀乐,跨越民族文化差异,追求共同的价值观,直抵人心的优秀作品,定能受到各民族观众共同的认同和喜爱。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好文化产品就是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动范本。在今天加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打造文化精品的大潮下,想让文化领域的生产力得以充分释放,就需要在商业逻辑和品质内涵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妥善处理文化创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自身健康有序发展的主旋律,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提高作品“质感”,往“良心剧”方向发展,归根到底文艺就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中国西藏网 文/米广弘)

(责编: 刘莉 央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